夏糧豐收底氣足——山東“三夏”生產情況調查
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指出,今年夏糧小麥增產(chan) 豐(feng) 收已成定局、質量好於(yu) 常年。回望今年的“三夏”生產(chan) ,這場豐(feng) 收實屬不易。去年,全國多地遭遇罕見秋汛,小麥播期推遲,晚播弱苗比例高,田間管理難度大。夏糧如何穩產(chan) ?難題如何破解?力保豐(feng) 收有沒有底氣?經濟日報記者在夏收時來到種糧大省山東(dong) 尋找答案。
又是一年麥收時,田裏飽滿的麥穗連成一片片金黃;道路旁穿梭的一台台聯合收割機隆隆作響;田壟上忙碌的農(nong) 民揮汗如雨、笑容綻放……農(nong) 諺講“夏豐(feng) 全年穩,夏歉全年緊”,可見夏糧在全年糧食生產(chan) 中的重要性。山東(dong) 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千億(yi) 斤以上,2021年更是突破1100億(yi) 斤大關(guan) 。六月盛夏,山東(dong) “三夏”生產(chan) 工作自南向北、自西向東(dong) 有序開展。前期經曆了秋汛晚播、苗情偏弱等考驗,山東(dong) 為(wei) 穩產(chan) 豐(feng) 產(chan) 作出了哪些努力?今年的夏糧是否能持續增產(chan) ?農(nong) 民種夏糧能不能賺到錢?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探訪。
保護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
家住山東(dong) 臨(lin) 沂市沂南縣蘇村鎮的種糧大戶賈希斌承包的100畝(mu) 小麥今年喜獲豐(feng) 收。麥田裏,隻聽機聲隆隆,十分熱鬧。記者看到收割機在麥田裏縱橫穿梭,一輛輛運輸車滿載金燦燦的麥粒向遠方駛去。
站在地頭的賈希斌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承包費一畝(mu) 地一年400元到500元,一畝(mu) 地需要20斤麥種,費用算30元,一年至少兩(liang) 次施肥需要200元,再加上播種和收割160元……一畝(mu) 地的成本在900元左右。今年好點的地塊能收小麥900來斤,差點的收六七百斤。市場行情比較好,一斤能賣到1.5元到1.6元,國家還給種糧戶發小麥補貼,這些地算下來能賺幾萬(wan) 元,再加上下一茬種玉米,每畝(mu) 地淨利潤能達到1200元以上。
100畝(mu) 小麥如何管理呢?賈希斌說:“播種有播種機,打藥用無人機,收割還有收割機,從(cong) 種到收全部用機械,非常省力。”同為(wei) 種糧大戶的婁明蓮今年種了160餘(yu) 畝(mu) 小麥,與(yu) 賈希斌不同的是,她有自己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配備了各類農(nong) 業(ye) 機械,在小麥種植的同時產(chan) 業(ye) 園還可作為(wei) 良種培育基地。談起今年的收成,婁明蓮同樣信心滿滿:“今年每畝(mu) 地比去年多收入二三百元,現在小麥已全部歸倉(cang) 。我計劃明年繼續增加種植麵積,采用改良麥種、擴大機械化等方式進一步精細管理,讓畝(mu) 產(chan) 量再上新台階。”
山東(dong) 臨(lin) 清市新華路街道刁莊村刁建軍(jun) 的金潤家庭種植農(nong) 場是當地最大的種植農(nong) 場。十幾年來,刁建軍(jun) 一直種植小麥麥種,收獲後賣給種子公司,比普通小麥每斤多賣0.15元。刁建軍(jun) 介紹:“小麥種植麵積360畝(mu) 。按每畝(mu) 1300斤計算,種子每斤賣到一塊六毛五,毛收入總計72萬(wan) 多元,淨利潤近30萬(wan) 元。考慮到還有秋季的玉米,淨利潤為(wei) 每畝(mu) 800元左右,按現在價(jia) 格可賣到28萬(wan) 多元,這樣下來全年純利潤可達58萬(wan) 多元。”
刁建軍(jun) 告訴記者,為(wei) 使小麥穩產(chan) 豐(feng) 產(chan) ,他的方法就是“步步講科學”。選種就選擇抗倒伏的泰麥198號。播種時首先檢測土壤,一小片地取檢測點就多達20多處;然後科學配置肥料,優(you) 選處理種子。今年春天的一場風雨對很多小麥產(chan) 生影響,而他種植的小麥沒有受到損害。
從(cong) 農(nong) 民的“小賬本”上可以看到,賺不賺錢,直接關(guan) 係著農(nong) 民的種糧積極性,也直接關(guan) 係著糧食穩產(chan) 。作為(wei) 產(chan) 糧大省,山東(dong) 加快健全糧食安全長效機製,充分調動廣大群眾(zhong) 種糧積極性。2021年,山東(dong) 落實產(chan) 糧(油)大縣獎勵26.7億(yi) 元,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77.78億(yi) 元,發放實際種糧農(nong) 民一次性補貼15.35億(yi) 元。
良種良方助豐(feng) 產(chan)
“除去水分、雜質,折算成標準含水量,實際畝(mu) 產(chan) 量是801.72公斤,刷新了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chan) 紀錄。”6月9日,在山東(dong) 滕州市超強筋小麥濟麥44實打驗收現場,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顧問團小麥分團副團長黃承彥說。
豐(feng) 收高產(chan) 除了需要良種,還需要科學高效的農(nong) 田管理措施。這些年,滕州高標準農(nong) 田基本實現全覆蓋。“根據實打測產(chan) ,我們(men) 有7個(ge) 鄉(xiang) 鎮11個(ge) 地塊突破了畝(mu) 產(chan) 800公斤紀錄。”滕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陳偉(wei) 泰說。據初步測算,今年滕州市平均單產(chan) 有望達600公斤以上,小麥每畝(mu) 平均增產(chan) 約40公斤以上,總產(chan) 預計增加近3萬(wan) 噸。
“目前我們(men) 培育的品種是莘麥818,具有抗倒伏、高產(chan) 的特點。較之其他品種,莘麥818成熟略晚,但平均畝(mu) 產(chan) 能提高200斤左右。”山東(dong) 新泰市西張莊鎮小白沙村小麥育種基地負責人劉明果說。
近年來,劉明果所在的泰安山農(nong) 種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泰分公司通過流轉小白沙村土地發展小麥育種產(chan) 業(ye) ,由科研機構提供種子、技術,小白沙村負責田間管理,從(cong) 播種到管理均采用良種良法的管理配套技術。“我們(men) 的小麥育種畝(mu) 產(chan) 能達到1300斤至1500斤,回收價(jia) 高於(yu) 市場價(jia) 格的10%,僅(jin) 此一項,能增加村集體(ti) 收入五六萬(wan) 元。”新泰市西張莊鎮小白沙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範慶國說。
目前,劉明果通過整建製托管包括小白沙村在內(nei) 的7個(ge) 行政村土地發展育種產(chan) 業(ye) ,每年生產(chan) 小麥良種1200噸,玉米良種1300噸,均獲得國家無公害認證,其中每年都有30餘(yu) 萬(wan) 斤小麥種會(hui) 播種到新泰市的土地上。
6月11日,山東(dong) 德州市臨(lin) 邑縣富民農(nong) 場負責人魏德東(dong) 站在金黃色麥田旁。放眼望去,不同品種的地塊插著32個(ge) 小麥品種展示牌。“小麥良種是夏糧豐(feng) 收的關(guan) 鍵要素之一,沒有良種,再好的設備與(yu) 技術都很難提升小麥的質量與(yu) 產(chan) 量。我們(men) 通過對比每個(ge) 品種的長勢、特性、抗病能力、產(chan) 量等,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好品種。”魏德東(dong) 說。
“我與(yu) 種業(ye) 公司簽了訂單,他們(men) 提供種子、肥料、農(nong) 藥、機械,技術人員全程指導、統一回收,而且回收價(jia) 每斤高出市場價(jia) 0.1元,我覺得這種模式很省心。”6月9日,山東(dong) 德州市寧津縣大曹鎮種糧大戶王國峰400多畝(mu) 小麥收獲,這些小麥都是按照訂單為(wei) 德發種業(ye) 有限公司繁育的良種。
在寧津縣,像王國峰這樣受益於(yu) 訂單種植模式的農(nong) 戶還有3萬(wan) 多家。寧津縣是國家級小麥製種大縣,擁有8家良種繁育公司,累計研發推廣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小麥、玉米品種46個(ge) 。該縣依托良種優(you) 勢,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nong) 戶”訂單種植模式,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麵積達10萬(wan) 畝(mu) ,帶動3萬(wan) 多農(nong) 戶增收。
山東(dong) 小麥常年種植麵積6000萬(wan) 畝(mu) 左右,糧食連續增產(chan) 主要依靠增加單產(chan) 。到2025年,山東(dong) 優(you) 質專(zhuan) 用小麥種植麵積將達到3000萬(wan) 畝(mu) ,其中強筋小麥1200萬(wan) 畝(mu) 。“下一步我們(men) 要不斷推廣統一供種、小麥‘一噴三防’以及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關(guan) 鍵技術措施,不斷挖掘單產(chan) 潛力。”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處長池方表示。
鹽堿地改良為(wei) 米糧川
鹽堿地一度被稱為(wei) 土地的“絕症”,土地含鹽量6‰到8‰為(wei) 重度鹽堿地。攻克這個(ge) 難題,對保障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有重大助力。山東(dong) 產(chan) 糧區這幾年在鹽堿地改良上下的功夫,在今年夏收中看到了效果。
6月11日上午,在山東(dong) 德州市夏津縣新盛店鎮五安莊村種糧大戶王延嶺50畝(mu) 鹽堿地改良試驗麥田裏,隨著兩(liang) 台收割機轟鳴聲響起,麥香混雜著秸稈的清香撲鼻而來。今年的畝(mu) 均產(chan) 達到了1156.04斤,從(cong) 發芽、分蘖、拔節、吐穗到收獲,小麥的每個(ge) 階段都出乎王延嶺意料。“與(yu) 常見的小麥田不同,這片地塊的鹽漬化程度比較高,一下雨就‘泛白’。”王延嶺說,他承包這地塊已9年,此前小麥畝(mu) 產(chan) 從(cong) 未達到千斤。
地處魯西北的夏津縣,鹽堿地約占耕地麵積的20%。新盛店鎮是夏津縣土地鹽堿化程度相對嚴(yan) 重的地區,王延嶺的50畝(mu) 地搭上了這班土壤改良的順風車。“2013年剛流轉這片土地時,幹時梆梆硬,澆後白花花,種一茬賠一茬。麥子畝(mu) 產(chan) 不到400斤。”王延嶺說,憑借種田經驗,他自行改水、深鬆深翻、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前後投入近30萬(wan) 元,小麥產(chan) 量逐年提高,去年平均畝(mu) 產(chan) 達800斤,王延嶺說:“如果想再往上提產(chan) 量,用我的土方法是不行的,得讓專(zhuan) 家想辦法。”
去年秋種前夏津縣“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建設土壤改良技術示範項目的專(zhuan) 家團隊,開始在王延嶺的50畝(mu) 鹽堿地上進行“改地增糧”試驗:采用ETS複合微生物土壤改良技術修複土地生態係統功能。
經過近一年的墾造,這片昔日的鹽堿地不僅(jin) 通過改良增強了土壤肥力,而且正借助縣裏統一推進的“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及水肥一體(ti) 化噴灌係統建設,逐步變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高標準農(nong) 田。“明年我要再擴大100畝(mu) 進行土壤改良。”王延嶺決(jue) 心更足了。
蔚藍的天空下,山東(dong) 東(dong) 營市墾利區根治鹽堿改善生態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示範區一期工程3000畝(mu) 麥田裏,金黃的麥穗隨風搖曳。“這些產(chan) 量很低的土地,我們(men) 從(cong) 去年5月開始改良,土壤含鹽量從(cong) 16‰降到了3‰以下,小麥估產(chan) 達到了700多斤。”6月10日,聽到現場專(zhuan) 家的鑒定結果,山東(dong) 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蓋俊山懸著的心徹底放下了。“原來這些地十年九不收。現在通過改良治理,種植的小麥每畝(mu) 增收980元,收完小麥後再種一茬玉米,年增收會(hui) 更可觀。”墾利區墾利街道趙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洪光說。
在墾利,鹽堿地麵積達64.5萬(wan) 畝(mu) ,占墾利區耕地總麵積的79.5%,許多鹽堿地含鹽量還超過10‰,各地塊含鹽率差異大,改良難度也大。墾利區一直在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
過去,由於(yu) 鹽堿地改良技術不足,當地農(nong) 民普遍挖掘深溝大壑,通過大水漫灌衝(chong) 走土壤裏的鹽分,有的地塊甚至要反複壓幾遍水才能勉強達到種植條件。生態擾動大,用水成本高。
近年來,墾利區實施鹽堿地改良工程,通過土地整理、招才引智等措施,力促昔日的鹽堿灘變身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大糧倉(cang) 。
“這3000畝(mu) 鹽堿地,通過自主創新的國家發明專(zhuan) 利技術改良後,含鹽量由原來的16‰降為(wei) 3‰左右,節約淡水40%以上,並可達到60年不返堿的目標。我們(men) 的目標是兩(liang) 年後,一二期工程的萬(wan) 畝(mu) 鹽堿地都成為(wei) ‘噸糧田’。”蓋俊山說。
據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院長萬(wan) 書(shu) 波介紹,目前環渤海地區擁有輕中度鹽堿耕地4000多萬(wan) 畝(mu) ,鹽堿荒地950萬(wan) 畝(mu) ,麵積廣闊、成方連片且產(chan) 能提升潛力巨大。據測算,如果鹽堿地耕地質量提升1個(ge) 到2個(ge) 等級,每年能增產(chan) 糧食600多萬(wan) 噸,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與(yu) 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節糧減損顆粒歸倉(cang)
確保夏糧豐(feng) 產(chan) 又豐(feng) 收,全麵機收是基礎,減損降耗是關(guan) 鍵。6月8日上午9點,山東(dong) 淄博市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桓台賽區)活動鳴鑼開賽,農(nong) 機手們(men) 紛紛使出看家本領在麥田間角逐“糧食機收減損之星”稱號。收割完畢後,評委用約兩(liang) 米長、半米寬的采樣鋼框,隨機卡在剛收割完的地上,鋼框圈起來的麥地裏,麥糠中的麥粒被評委一顆顆挑揀出來稱重測算。再綜合每位農(nong) 機手的速度、損失率及留茬高度,評選出減損冠軍(jun) 。
作為(wei) 江北第一個(ge) “噸糧縣”,桓台縣小麥平均單產(chan) 連續11年居山東(dong) 首位。近年來,桓台縣大力推廣應用高性能農(nong) 業(ye) 機械,糧食高產(chan) 開發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走在了前列。
收獲、調頭、轉彎、卸糧一氣嗬成。智能無人收割機在山東(dong) 樂(le) 陵市孔鎮鎮崔窪村的麥田裏來回穿梭,按照既定路線進行無人收獲作業(ye) 。濰柴雷沃易田網絡科技總經理助理劉超說,相較於(yu) 傳(chuan) 統收割機,無人駕駛收割機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工作模式靈活多樣、行駛路徑直、軌跡偏差小等優(you) 點。一台無人駕駛收割機每小時可收割15畝(mu) 左右的小麥,不僅(jin) 提高了作業(ye) 精度、作業(ye) 效率,降低了生產(chan) 成本,還最大程度降低了損失率。
“過去收麥都是比最短時間誰收的多,現在比的是誰損失的少。隻有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智慧農(nong) 業(ye) 轉型,運用‘智能農(nong) 機+智慧農(nong) 業(ye) ’科學種田,才能實現糧食增產(chan) 增收。”山東(dong) 樂(le) 陵市農(nong) 機服務中心主任席延軍(jun) 介紹,降耗即是增收、減損即是增產(chan) ,樂(le) 陵市發展高效、智能、減損、增產(chan) 的農(nong) 機裝備,組織北鬥導航無人駕駛收割機、高端小麥收割機等共計1900台有序流動作業(ye) ,成立小麥機收應急作業(ye) 服務隊16支,檢修各類農(nong) 機數量7000台,確保小麥顆粒歸倉(cang) 。今年,樂(le) 陵市種植小麥86.8萬(wan) 畝(mu) ,預計畝(mu) 產(chan) 650公斤,機收減損每下降1%,就能多收560萬(wan) 公斤糧食。
為(wei)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依托濰柴雷沃等大型農(nong) 機裝備企業(ye) ,山東(dong) 研發創新了一批關(guan) 鍵亟需、新型智能糧食生產(chan) 機械裝備,山東(dong) 整機製造的聯合收獲機、植保機械銷售額分別占全國的60%、70%。同時,山東(dong) 還全麵落實農(nong) 機購置補貼政策,對糧食全程機械化裝備優(you) 先補、敞開補。目前,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機械總動力達到1.1億(yi) 千瓦時,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9.6%、97.2%。
烘幹倉(cang) 儲(chu) 也是糧食收獲後的關(guan) 鍵環節。據不完全統計,糧食收獲後因晾曬不及時、晾曬不當、儲(chu) 存方式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糧食蟲害、鼠害、黴變、發芽,每年損失在5%左右。
去年秋天連續陰雨天氣,給德州市齊河縣的玉米收儲(chu) 造成困難。近日,齊河縣投資5億(yi) 元的小麥、玉米烘幹倉(cang) 儲(chu) 項目竣工,解決(jue) 了這一難題。6月9日,隨著德州市齊河縣15個(ge) 鄉(xiang) 鎮(街道)16處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投用,率先實現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鄉(xiang) 鎮全覆蓋。齊河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董永說:“實施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鄉(xiang) 鎮全覆蓋,既是解決(jue) 現實之痛,又是著眼發展所需。一方麵,農(nong) 戶對烘幹倉(cang) 儲(chu) 有著迫切需求,尤其是秋汛時節;另一方麵,烘幹倉(cang) 儲(chu) 設施鄉(xiang) 鎮覆蓋,有利於(yu) 糧食安全,也有利於(yu) 促進糧食生產(chan) 全鏈條節糧減損。”
董永告訴記者,齊河縣通過推行糧食代烘幹、代加工、代儲(chu) 存、代清理、代銷售服務,實現糧食從(cong) 地頭直接烘幹入庫,年可節糧減損7000噸。他們(men) 還創新應用“物聯網+智能化”儲(chu) 糧技術,實現庫存糧食“低溫、低氧、低能耗”綠色管理;高標準建成智能化糧庫測控平台係統,實現入庫、儲(chu) 存、出庫等全環節質量嚴(yan) 控,溫度、濕度、蟲害等實時化預警管理,確保科學儲(chu) 糧、精準減損。
“糧食烘幹倉(cang) 儲(chu) 是糧食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麵臨(lin) 的最大難題就是投入高。糧食烘幹機械化技術需要一整套設備,除需要購置烘幹所用機械以外,還需要清選機、輸送機等相關(guan) 配套設施,僅(jin) 烘幹機價(jia) 格就幾十萬(wan) 元到上百萬(wan) 元不等,國家也對部分設備購置予以補貼,但運營企業(ye) 在投入上資金占用較大,回收成本需要時間較長。”據董永介紹,齊河縣估算每斤糧食烘幹成本為(wei) 0.1元,按照齊河縣小麥、玉米平均畝(mu) 產(chan) 2400斤計算,每畝(mu) 糧食烘幹費用就需200多元。如果考慮到糧食濕度大的情況,作業(ye) 成本更高。為(wei) 此,相關(guan) 企業(ye) 建議,國家可進一步擴大烘幹機等設備的購置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在中央和省級規定的糧食烘幹機械頂額補貼基礎上,鼓勵市縣地方政府實行二次購置補貼。“建議在糧食生產(chan) 大縣開展糧食烘幹作業(ye) 補貼試點,按照0.05元/斤的標準予以補貼,可有效提高廣大農(nong) 民或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購置使用烘幹機的積極性。”董永說。
本報記者 王金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