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學子的論文致謝 拷問人們如何理解苦難
“出身農(nong) 村的我,沐浴著山風長大。四周的大山阻隔我的視線,高海拔的陽光讓我的皮膚變得黝黑,但書(shu) 本中的知識讓我的眼睛變得明亮。”這些自然而真摯的表達,是南京大學2022屆電子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畢業(ye) 生陳時鑫在自己的畢業(ye) 論文致謝中寫(xie) 下的文字。在陳時鑫眼中,從(cong) 小到大16載求學生涯,不僅(jin) 是在攀登知識的階梯,也是他努力給命運大門推出一條縫隙的過程。
陳時鑫來自四川涼山農(nong) 村,他在自述中寫(xie) 道:“從(cong) 祖國大西南的阿普路村小學,到冕寧縣第二中學,再到成都市石室中學,南京大學電子學院,我走了一條很長的路。”乍看隻是簡述升學軌跡,卻已寫(xie) 盡了涼山少年“衝(chong) 出大山”的不易與(yu) 酸楚。不少人將其稱為(wei) “現實版《送東(dong) 陽馬生序》”,深深為(wei) 之感動。不久前,同樣是來自涼山的彝族小夥(huo) 蘇正民,也以一篇洋洋灑灑6000餘(yu) 字的論文致謝進入公眾(zhong) 視野。
然而,陳時鑫本人卻認為(wei) :比起經曆過的苦難,他更希望因為(wei) 自己的科研成就被世人看見。憑專(zhuan) 業(ye) 知識的本領站到聚光燈下,當然更能賦予他自信的底氣。當然,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關(guan) 注與(yu) 感動,並非居高臨(lin) 下的“同情”,而是因為(wei) 這些自強不息者引發了“共鳴”。
在追求人生價(jia) 值、朝著奮鬥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如何麵對命運賦予的苦難,是每個(ge) 人都要回答的問題。像陳時鑫、蘇正民這些從(cong) 逆境中破局而出的優(you) 秀青年,不僅(jin) 令人欽佩,在某種程度上,也為(wei) 如何麵對苦難作出了示範。
苦難究竟有沒有意義(yi) ?對於(yu) 這個(ge) 問題,一直有兩(liang) 種相反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wei) :寶劍鋒從(cong) 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個(ge) 體(ti) 經曆過的所有苦難,終將化為(wei) 人生財富,讓我們(men) 變得更優(you) 秀也更頑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wei) :苦難是命運不公的副產(chan) 品,人們(men) 不必賦予其過多“意義(yi) ”,克服苦難的人值得欽佩,但通過努力重新和別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才是成功的基石。
兩(liang) 種觀點各有各的道理。苦難就是苦難,沒有人天生就該、就願意承受苦難,但克服苦難的過程並非毫無意義(yi) 。耐人尋味的是,麵對“苦出身”的奮鬥者,外界常常讚美其在逆境中與(yu) 命運搏鬥,當事人卻往往更傾(qing) 向於(yu) 以“平常心”對待經曆過的苦難。從(cong) 本質上看,前者是對“風雨之後有彩虹”這類社會(hui) 敘事的構建,以此鼓勵尚未走出逆境的人;後者則有助於(yu) 當事人以穩定的心態,繼續前行。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上看,輿論對“陳時鑫”們(men) 的關(guan) 注無可厚非,但陳時鑫的個(ge) 人表態,更讓人看到了其誌向與(yu) 品格的可貴——既直麵苦難、與(yu) 命運不屈抗爭(zheng) ,也不沉溺於(yu) 克服逆境的成就感。唯有把目標定在比“克服苦難”更高的地方,不夠幸運的人才能突破命運的“天花板”,開辟出屬於(yu) 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個(ge) 人層麵上,更豁達的心境與(yu) 格局有助於(yu) 年輕人走出逆境。而在宏觀層麵上,致力於(yu) 消除不公平的環境,盡可能改善與(yu) 陳時鑫命運相仿者的生活境遇與(yu) 教育條件,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我們(men) 在讚賞這些年輕人與(yu) 苦難搏擊的同時,也別忘了拉平起跑線,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好的奮鬥環境。終有一日,陳時鑫將以更大的成就取代自己身上“苦孩子”的標簽,也希望有一天,所有孩子都不必被貼上同樣的標簽。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