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6元一根的玉米 農民到底能賺多少錢?
新東(dong) 方6元一根的玉米 農(nong) 民到底能多賺多少?
業(ye) 內(nei) 人士:毛利並不高 主要靠薄利多銷
近日,新東(dong) 方旗下的“東(dong) 方甄選”因雙語直播帶貨出圈,直播間一周漲粉破千萬(wan) 。與(yu) 此同時,對於(yu) 其選品的質疑也紛至杳來。
東(dong) 方甄選曾在直播間上架一款6元/根的鮮食玉米,被質疑價(jia) 格太高,但主播董宇輝一句“穀賤傷(shang) 農(nong) ”,讓不少網友稱被講哭了,紛紛表示願意為(wei) 這話買(mai) 單。
6元一根的新東(dong) 方玉米,農(nong) 民到底能賺多少錢?記者采訪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農(nong) 業(ye) 經濟學教授和供應鏈專(zhuan) 家等,發現鮮食玉米的毛利並不高,主要依靠“薄利多銷”模式。但由於(yu) 玉米品種改良、再加之產(chan) 業(ye) 鏈變化和電商的銷售渠道,農(nong) 民的收入能比以前增加20%到30%。
鮮食玉米VS普通玉米
種植成本低、收益高、價(jia) 差大
公開資料顯示,鮮食玉米有別於(yu) 普通玉米,它是指乳熟期采摘新鮮果穗,以果穗或籽粒供直接食用、加工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等,其可溶性糖或支鏈澱粉含量需達到一定的標準要求。。
國內(nei) 鮮食玉米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東(dong) 北三省、京津冀、甘肅、江浙滬、四川、重慶、貴州、雲(yun) 南、廣西和廣東(dong) 等地。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檢索發現,受產(chan) 地、種子等因素影響,鮮食玉米價(jia) 格差異較大,最低價(jia) 格每公斤4.6元,最高每公斤21.5元。一公斤約有4根玉米,這也意味著每根鮮食玉米價(jia) 格在1.15元到5.375元間浮動。
記者通過對學界和業(ye) 界的采訪發現,大家的共識是,與(yu) 普通玉米相比,種植鮮食玉米能為(wei) 農(nong) 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一是因種植鮮食玉米的成本比普通玉米更低。資料顯示,種植鮮食糯玉米比種植普通玉米在總種植成本上低8.5%,畝(mu) 增效61%,畝(mu) 麵積增收達254.5元,經濟效益明顯。經過加工,鮮食玉米增值1倍以上,真空包裝後可增值2-3倍,禮品裝後可增值3-5倍,加工企業(ye) 的經濟效益極為(wei) 顯著。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所高級農(nong) 藝師田誌國在2020年接受北京商報采訪時表示,農(nong) 民種植一畝(mu) 地的鮮食玉米能賺500-800元,比種植普通玉米的收入高300-500元。此外,在一些電商平台上,優(you) 質鮮食玉米的售價(jia) 能達到30元5根。
電商渠道的出現的確帶動了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為(wei) 4221億(yi) 元,增速為(wei) 2.8%;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2.05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增長11.3%,增速加快2.4個(ge) 百分點。
玉米銷售產(chan) 業(ye) 鏈
專(zhuan) 家否認中間環節擠占農(nong) 民利益
不過通過電商的宣傳(chuan) 售賣,是否有助於(yu) 農(nong) 民增收?提高的售價(jia) 到底有多少能進入農(nong) 民的口袋呢?
記者采訪得知,首先從(cong) 玉米種植到流通上市,中間還有采摘、處理、收購、包裝、運輸、推廣和銷售等環節,每一個(ge) 環節都會(hui) 增加成本。
一重點高校的農(nong) 業(ye) 經濟學教授表示,目前鮮食玉米的網絡銷售主要通過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即企業(ye) 跟農(nong) 民或合作社簽訂單,要求農(nong) 民按照企業(ye) 的標準種植玉米,企業(ye) 收購玉米後,再加工、速凍進行二次銷售。
在抖音直播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的森穀農(nong)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men) 作為(wei) 二次銷售端,主要從(cong) 收購商手中買(mai) 入產(chan) 品,“我們(men) 的銷售加上人力,總的運營成本占商品售價(jia) 的30%左右。”該工作人員表示,他們(men) 的毛利率在20%左右,“從(cong) 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端、收購商到我們(men) 銷售端的利潤都不高,隻能靠薄利多銷。”
工作人員表示,電商帶貨的優(you) 勢主要是“有助於(yu) 提高農(nong) 民的土地利用價(jia) 值”,農(nong) 民的收入能比以前增加20%到30%。
農(nong) 特集團總裁、物流供應鏈專(zhuan) 家黃剛表示:“從(cong) 產(chan) 品到商品的過程,需要一係列品控加工的工作,中間還會(hui) 產(chan) 生損耗,而損耗則由收購玉米後的環節承擔,各環節產(chan) 生的成本最終計算到商品售價(jia) 裏。”
黃剛認為(wei) “中間環節或渠道擠占農(nong) 民利益”的說法並不成立。他表示,中間環節有著設備、技術、人工等等投入,提高了產(chan) 品的價(jia) 值,真正實現從(cong) 農(nong) 民種出來的產(chan) 品,到能夠在市場流通的商品。“應當鼓勵有渠道優(you) 勢、科技優(you) 勢和投資能力的去做升級產(chan) 業(ye) 鏈的投入。這樣的話,農(nong) 村的農(nong) 產(chan) 品才能夠賣出更好的價(jia) 格,這對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產(chan) 區和產(chan) 業(ye) 鏈都是有價(jia) 值的”。
一重點高校的農(nong) 業(ye) 經濟學教授告訴記者,農(nong) 民的收益分成方式並不限於(yu) “一次性買(mai) 賣”,“企業(ye) 和農(nong) 民的合作與(yu) 利益分配方式不止一種,除了直接收購簽訂單外,也有農(nong) 民入股,拿分紅分成的。”
黃剛告訴記者,現階段,電商助農(nong) 已經進入到數字化科技化助農(nong) 階段,未來農(nong) 業(ye) 將通過消費市場去影響產(chan) 區的種植。產(chan) 銷之間越來越扁平化,從(cong) 而達成消滅信息不對稱的目的。各大農(nong) 場傾(qing) 向於(yu) 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扁平化的運營,供應鏈將會(hui) 越來越高效。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陳怡帆 潘俊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