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中醫藥發展創新藍圖 中藥材種植需夯實“基本盤”
編者按:古有神農(nong) 嚐百草、扁鵲“起死回生”的記載,今有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諾貝爾醫學獎。中醫藥傳(chuan) 承發展數千年,在抗擊SARS、新冠肺炎疫情中譜寫(xie) 新篇,為(wei) 保障人民身體(ti) 健康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並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中醫藥融入健康中國建設各個(ge) 方麵。2022年3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行業(ye) 五年發展規劃首次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標誌著中醫藥發展作為(wei) 一項重要戰略載入曆史進程。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麵對存在的問題與(yu) 挑戰,中醫藥將如何薪火相傳(chuan) 、傳(chuan) 承創新?本報即日起推出係列報道,從(cong) 中藥種植、標準製定、醫養(yang) 服務、人才培養(yang) 、文化傳(chuan) 承等方麵,多角度探索中醫藥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之路徑。
本報記者 張 敏
見習(xi) 記者 李如是 張曉玉
藥材好,藥才好。
高品質的藥材質量已經成為(wei) 中醫藥行業(ye) 邁入黃金發展的關(guan) 鍵。
有升有降
中藥材質量總體(ti) 向好
中藥材的質量下降了嗎?麵對《證券日報》記者的提問,長期致力於(yu) 中藥材生態種植研究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主任郭蘭(lan) 萍給出的回答是:“總體(ti) 向好,有升有降。”
“升”是合格率明顯提升。2013年至2020年,在全國各省年均抽檢53720批次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情況下,抽檢合格率從(cong) 64%提升到了96%。“中藥材質量的核心問題是‘真偽(wei) 優(you) 劣’。過去產(chan) 地和市場上會(hui) 見到較多的中藥材偽(wei) 品,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郭蘭(lan) 萍表示。
“降”是部分藥性不足。“中藥材具有獨特的品質特征和生長特性,與(yu) 主要追求產(chan) 量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作物不同,人們(men) 更重視中藥材的品質。”郭蘭(lan) 萍表示,藥性不足,與(yu) 中藥材的種植方式存在直接關(guan) 係。“決(jue) 定中藥材品質的通常是中藥材中所含的次生代謝產(chan) 物。植物次生代謝產(chan) 物與(yu) 藥材的年份、生長環境密不可分。中藥材追求高質適產(chan) ,前半程是產(chan) 量增長,後半程累積的是品質和藥性,需要時間。如果中藥材種植戶以產(chan) 量為(wei) 目標,缺乏相關(guan) 植保、環保等意識,在種植過程中濫用農(nong) 藥、不規範施肥,就會(hui) 導致藥材的有效成分和副作用問題較多,嚴(yan) 重影響藥品的質量和療效。”
生長環境的變化也在影響中藥材質量。在20世紀90年代前,大部分中藥材種在荒坡野地,僅(jin) 有不足1%的中藥材是在大田裏種植。隨著需求量逐步增加,90年代開始推行中藥現代化,原有的種植模式發生改變。“將中藥材種植從(cong) 荒坡野地、林緣林下移到大田,照搬大田的種植模式是引起中藥材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郭蘭(lan) 萍表示。
質量與(yu) 成本
中藥材種植麵臨(lin) 雙重挑戰
在關(guan) 注到中藥材種植問題的同時,其背後的經濟賬不可不算。
在需求端,2020年國內(nei) 中藥材市場成交額達到1665億(yi) 元,十年間年均增長率達到8.6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大量中藥材逐步從(cong) 野生走向栽培,許多種植戶模仿化學農(nong) 業(ye) 模式,在生產(chan) 中大量使用化肥、農(nong) 藥、植物膨大劑等達到不斷增產(chan) 的目的。”郭蘭(lan) 萍回顧道。
在種植端,“質量管理和成本控製,是影響中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兩(liang) 大基本要素,沒有質量保障產(chan) 業(ye) 寸步難行,但成本控製不好產(chan) 業(ye) 將無以為(wei) 繼。”雲(yun) 南白藥集團中藥資源事業(ye) 部總監楊成金表示。
他以三七為(wei) 例進行說明,“三七一粒種子繁育一年成種苗,移栽後再種植兩(liang) 年成為(wei) 藥材,不能重茬連作,種植過的土地幾十年不能再種三七,因此藥材采收後要尋找沒有種過三七的土地才能開展新的種植。”
問題也由此產(chan) 生,其一,是適宜種植三七的土地越來越少,地租居高不下;其二,是三七種植基地以山地為(wei) 主,不適宜機械化耕種,需要大量的人工進行管理,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其三,是異常天氣增多,寒潮冰凍、冰雹、大雪等均能導致三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產(chan) 。
“如果不製定合理規範對產(chan) 業(ye) 加以引導,農(nong) 民缺乏正確的種植技術和約束,也會(hui) 導致問題出現。”奇正集團董事長雷菊芳認為(wei) 。
在市場端,中藥材價(jia) 格的波動及采購也影響著上遊的種植。自2020年初開始,中藥材價(jia) 格進入“牛市”行情。據中藥材天地網數據統計,2021年我國1445個(ge) 中藥材品規中,近三成為(wei) 升價(jia) 品規,不少中藥材年內(nei) 漲幅超過100%。
“種植戶選擇種植中藥材作物而非農(nong) 業(ye) 作物,根本在於(yu) 經濟效益。中藥材價(jia) 格大起大落會(hui) 對種植產(chan) 生影響。漲幅過大,種植就可能會(hui) 一擁而上;跌幅過大,農(nong) 民不願意種植,市場就沒有原料。”一位種植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雷菊芳看來,國家藥品集采對當下的中藥材種植亦帶來較大影響。2021年,湖北等19省聯盟中成藥集采引發關(guan) 注,此次集采涉及76個(ge) 大品種,采購規模近100億(yi) 元,最終97家企業(ye) 、111個(ge) 產(chan) 品中選,中選率為(wei) 62%,平均降幅為(wei) 42.27%,最大降幅達82.63%。
“藥品集采利國利民,但中藥的集采不能單看價(jia) 格而忽視品質。”雷菊芳建議,中成藥集采一定要采購“三無一全”(無硫黃、無黃曲黴素、無公害,包括無農(nong) 殘超標、無重金屬超標、無使用生長調節劑促進采收器官的生長,及全過程可追溯)藥材,否則就會(hui) 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下企業(ye) 為(wei) 了提升規範化種植所付出的努力也會(hui) 付諸東(dong) 流。
對此,貴州百靈總經理牛民認為(wei) ,中成藥集采意味著企業(ye) 要控製成本,但是一定不能犧牲中藥材質量,這是一個(ge) 充滿挑戰的課題。
“道法自然”
提高中藥材質量的一劑良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解讀《“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加強中藥材種質源頭管理,推廣優(you) 良品種,將道地藥材作為(wei) 發展重點,開展中藥材林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等生態種植,構建中藥材綠色生態種植技術體(ti) 係,從(cong) 根本上穩定和提高中藥材質量。
隨著國家進一步支持中醫藥發展,多地發力中藥材尤其是道地藥材生產(chan) 。如何在種植端提升中藥材質量,解決(jue) 市場需求與(yu) 產(chan) 品供給的矛盾?中藥材種植領域的專(zhuan) 家及上市公司紛紛從(co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源頭尋找解決(jue) 方案。
“道法自然”,這一古老的智慧非常適用於(yu) 當下的中藥材種植。在郭蘭(lan) 萍看來,“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中藥材本身獨特的自然生長規律。“中藥資源本身有著獨特的生境要求,野生藥材的原生境90%以上都在林緣、林下、山坡、荒坡,長期對特定生境的適應是道地藥材品質形成的重要保障。”
由此,其團隊提出了“擬境栽培”策略。郭蘭(lan) 萍以霍山石斛為(wei) 例向記者解釋“擬境栽培”。《本草經集注》中所述,霍山石斛“形似蚱蜢髀者為(wei) 佳”。“石斛,其原始形態長在石頭上,形似螞蚱腿。如果種在林下或者大棚,就會(hui) 變得又細又長。而在模擬了野生霍山石斛的原始生境和立地環境後,霍山石斛的外形更接近於(yu) 野生型,主要藥用成分含量更高,經濟效益高且功效更優(you) 。”
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閔慶文看來,“道法自然”還體(ti) 現在將中藥材品種的傳(chuan) 統種源、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及所在區域進行係統、動態保護。
“我們(men) 希望能夠保留傳(chuan) 統的種植方法,尤其是考慮在遇到幹旱等惡劣天氣、遭遇病蟲害的時候,之前老百姓是怎麽(me) 做的。”閔慶文表示。
此外,“對中藥材種源及生產(chan) 技術的保護還需要劃定區域範圍,因為(wei) 當地的環境適合珍稀品種資源,並產(chan) 生了適宜於(yu) 當地的技術。”閔慶文表示,這也和當下所執行的道地藥材生產(chan) 存在相關(guan) 性,可謂橘生淮南則為(wei) 橘,生於(yu) 淮北則為(wei) 枳。
不過,閔慶文也補充說,“當下全球氣候變暖、降水帶北移,確實對動植物生長產(chan) 生了影響。當氣候條件發生變化後,我們(men) 原來所遵從(cong) 的道地藥材概念可能也會(hui) 發生改變。”
閔慶文介紹,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可對原生產(chan) 地、原生品種和原生技術進行綜合評估。他建議,除了對道地藥材原產(chan) 地進行認證,還要對其標準化生產(chan) 進行認定,在此基礎上去推行中藥材尤其是道地藥材。“原產(chan) 地的藥材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就藥材質量而言,所需成分含量、藥效才是最後的評價(jia) 標準。”
文化、生態、經濟、社會(hui)
“四手聯彈”共奏和諧曲
位於(yu) 浙江省中南部的青田縣,其保留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青田稻魚共生係統”有著1300年曆史,在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列為(wei) 首批、中國第一個(ge) 世界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青田稻魚共生係統”為(wei) 當地發展打開了新路徑。
“青田稻魚共生係統”能否給當下的中藥材種植以更多參考?中藥材種植能否實現文化傳(chuan) 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的協同發展?
答案是肯定的。閔慶文建議,賦予中藥材更多文化內(nei) 涵,即參照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發展路徑,以經濟、生物、技術、文化和景觀等5個(ge) 標準進行評價(jia) ,形成典型的社會(hui) -經濟-自然複合生態係統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寧夏枸杞、文山三七等種植係統均已被列為(wei) 中國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將其做成有文化的生態中藥材,可形成和‘青田稻魚共生係統’類似的生態發展之路。文化產(chan) 品將帶來更高的附加價(jia) 值,也有利於(yu) 拓展農(nong) 業(ye) 的生態和文化功能,通過發展旅遊、康養(yang) 、研學,可以讓當地農(nong) 民獲得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有更高的收入。”
郭蘭(lan) 萍認為(wei) ,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不用或少用耕地,具有投入小、對環境無破壞、綜合收益高等優(you) 勢。“通過野生撫育、仿生栽培等‘擬境栽培’手段開展生態種植,可釋放大量耕地用於(yu) 糧食作物生產(chan) ,有效緩解中藥材種植與(yu) 農(nong) 田爭(zheng) 地的突出矛盾,為(wei) 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空間。”
2018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生態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提出了“不向農(nong) 田搶地,不與(yu) 草蟲為(wei) 敵,不懼山高林密,不負山青水綠”的中藥生態農(nong) 業(ye) 宣言。2020年,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要求各省組織實施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集成與(yu) 示範推廣。目前,陝西、雲(yun) 南、甘肅、福建等地陸續出台深化落實舉(ju) 措推進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全國中藥材生態種植麵積已超過500萬(wan) 畝(mu) 。
“生態種植不僅(jin) 可以保持生態係統穩態,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加藥用植物的存活率,而且還可以通過‘擬境栽培’和逆境效應實現中藥材質量的提升。如將半夏與(yu) 玉米和大豆間作,半夏較單作增產(chan) 40%以上,同時還可以增收玉米、大豆等糧食,平均每畝(mu) 增收2000元以上,為(wei) 農(nong) 戶持續穩定增收脫貧奠定長效基礎。”郭蘭(lan) 萍向記者表示。
郭蘭(lan) 萍和閔慶文均向記者表示,高質量的中藥材是傳(chuan) 統技術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chan) 物,優(you) 質帶來優(you) 價(jia) ,而實現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的途徑是形成品牌。當下多地正在發展道地藥材種植,通過標準化種植形成品牌,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企業(ye) 的具體(ti) 實踐也給出了相同的答案。為(wei) 了解決(jue) 中藥材規模化生產(chan) 遇到的種源及生產(chan) 困境,貴州百靈自2010年上市以來就持續布局道地藥材種植。
“虎耳草是一種苗藥藥材,主要用於(yu) 貴州百靈兩(liang) 款藥品生產(chan) 。”牛民向記者介紹,虎耳草屬於(yu) 野生藥材,不同品種的藥性存在差異。“為(wei) 了解決(jue) 種源問題,必須要下功夫到大山深處尋找野生種源,進行馴化和繁殖。”
根據虎耳草喜陰涼、怕高溫等生長特點,貴州百靈選擇在海拔高度2000米的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建設百畝(mu) 大棚基地。“大棚種植采用的是立體(ti) 、無土栽培模式,主要用藥渣做有機質,並對大棚內(nei) 光照、溫濕度和水肥一體(ti) 化進行控製,給予其仿自然的生長環境。”牛民介紹,公司前後摸索投入近10年,實現了虎耳草的規模化生態化生產(chan) 。
問計長遠
專(zhuan) 家企業(ye) 家建言獻策
那麽(me) ,從(cong) 做優(you) 做強的角度,業(ye) 界會(hui) 對當下的中藥材種植提出哪些建議?
郭蘭(lan) 萍反複提及的是“生態種植”。“隻有守住藥材品質,才能更好實現中藥材治病救人的效果。為(wei) 更好地守住藥材品質,可以通過科技手段研究中藥材的發育規律及生物學特性,明確影響藥材品質形成的生態主導因子以及最適宜的生態特征,然後效仿藥材的自然生長環境,充分利用山地、荒坡地等開展中藥材‘擬境栽培’。”
閔慶文不斷強調的是不要照搬工業(ye) 化的思維。中藥材的種植不僅(jin) 關(guan) 乎經濟效益,更關(guan) 乎生態發展、社會(hui) 穩定、文化傳(chuan) 承等諸多方麵。借用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理念,要對中藥材種植進行動態保護、適應性管理,不僅(jin) 要保護好傳(chuan) 統的種源、生產(chan) 技術,更要結合現代生產(chan) 技術,走精準農(nong) 業(ye) 發展之路。
楊成金認為(wei)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是中藥材種植的關(guan) 鍵,“堅持道地藥材的基本指導原則,選擇最佳的種植環境,參照GAP要求開展中藥材的種植生產(chan) ;同時,根據道地藥材的產(chan) 地變遷和實際產(chan) 出數量、質量優(you) 勢,加強道地藥材的基礎研究,追蹤溯源找到形成道地藥材的確切因素,在藥材生長適宜區培育打造新的道地藥材產(chan) 區;培育優(you) 良種源,提高藥材的內(nei) 在指標成分和畝(mu) 產(chan) 效益。”
石家莊以嶺藥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會(hui) 秘書(shu) 吳瑞給出的方案是“技術”和“保護”,要搭建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技術創新平台,設立專(zhuan) 項基金,引導科研院所、高校聯合企業(ye) 成立瀕危中藥材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推動瀕危中藥材優(you) 質種源培育技術及科學化、規範化的種養(yang) 殖技術盡快突破。
牛民則提出“差異化發展”。“道地藥材是在特殊的氣候地理環境下生產(chan) 出的藥材,例如貴州的天麻、杜仲、半夏、太子參等,形成了很好的長期種植曆史,包括種植管理、田間管理等經驗。差異化發展中藥材種植尤其是道地藥材種植,要避免過去粗放式、同質化的競爭(zheng) 。”
在雷菊芳看來,立足長遠發展,需要政策的頂層設計者、落地實踐者都有著長遠的心態,著眼未來發展,迎難而上做正確的事。將改善中藥材種植問題納入規劃很重要,但同時一定要從(cong) 二十年、三十年的發展角度做規劃,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才能盡可能徹底地解決(jue) 問題。(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