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研究院發布《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
人民網研究院發布《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
移動互聯網應用進一步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經濟聚焦)
唐維紅 唐勝宏 廖燦亮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4日 第 11 版)
人民網研究院日前發布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總結了2021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分析了移動互聯網的年度發展特點。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5G、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數字新基建加速推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移動互聯網應用進一步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hui) 、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ti) 驅動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為(wei) 新時期移動互聯網發展指明方向,我國移動互聯網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發展築牢新基礎
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截至2022年2月,我國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150.6萬(wan) 個(ge) ,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8%的縣城城區和80%的鄉(xiang) 鎮鎮區。我國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比上年末提高近1倍。5G網絡向各行業(ye) 定製的網絡演進,工業(ye) 、港口和醫院等重點區域已建成超2300個(ge) 5G行業(ye) 虛擬專(zhuan) 網,逐漸形成適應行業(ye) 需求的5G網絡體(ti) 係。5G終端用戶超過5億(yi) 戶,占全球80%以上。5G用戶滲透率超過30%,用戶群體(ti) 已形成規模。
移動電話用戶和蜂窩物聯網用戶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1年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16.43億(yi) 戶,全年淨增4875萬(wan) 戶,普及率達116.3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3.4部/百人。其中,5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55億(yi) 戶,占移動電話用戶數的21.6%。三家基礎電信企業(ye) 發展蜂窩物聯網用戶13.99億(yi) 戶,全年淨增2.64億(yi) 戶,其中物聯網終端應用於(yu) 智慧公共事業(ye) 、智能製造、智慧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用戶分別達3.14億(yi) 、2.54億(yi) 和2.18億(yi) 戶。
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增長已趨向穩定。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29億(yi) 人,全年增加了4373萬(wan) 人。互聯網紅利進一步向老年人釋放。截至2021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yi) ,互聯網普及率達43.2%。
移動互聯網流量快速增長。2021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2216億(yi) GB,比上年增長33.9%。全年移動互聯網月戶均流量(DOU)達13.36GB/戶·月,同比增長29.2%。其中,手機上網流量達到2125億(yi) GB,同比增長35.5%,在移動互聯網總流量中占比為(wei) 95.9%。
新型移動終端發展潛力巨大。新型終端主要包括無人機、AR/VR眼鏡、機器人等,以及應用5G的行業(ye) 終端,包括行業(ye) 原有設備,如AGV(自動導引運輸車)、網關(guan) 、醫療設備、重型機械等。隨著5G與(yu) 行業(ye) 融合越來越深,終端的類型將會(hui) 越來越多。
5G投資帶動經濟總產(chan) 出增長。根據2021年10月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無線經濟白皮書(shu) 2021》測算,我國無線經濟2020年規模已超3.8萬(wan) 億(yi) 元,占我國GDP比重約為(wei) 3.8%。初步預測,2021年我國無線經濟規模約為(wei) 4.4萬(wan) 億(yi) 元。5G商用使無線經濟潛力進一步釋放。
2021年5G投資1849億(yi) 元,占電信固定資產(chan) 投資比達45.6%。隨著5G行業(ye) 應用的深入發展,國民經濟的其他行業(ye) 也開始增加對5G及相關(guan) ICT技術的投資。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1年5G直接帶動經濟總產(chan) 出1.3萬(wan) 億(yi) 元,相比2020年增長33%。
廣泛應用新技術
2021年,工業(ye) 互聯網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ti) 係持續完善。網絡方麵,工業(ye) 5G切片虛擬專(zhuan) 網和混合虛擬專(zhuan) 網等新型網絡模式快速推廣,工業(ye) 互聯網基礎設施應用支撐能力持續升級。平台方麵,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ye) 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150家,接入設備總量超過7600萬(wan) 台套,服務企業(ye) 超160萬(wan) 家。安全方麵,國家級工業(ye) 互聯網安全監測與(yu) 態勢感知平台已經與(yu) 31個(ge) 省級(自治區、直轄市)係統實現全部對接,“國家—省—企業(ye) ”三級協同聯動的工業(ye) 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體(ti) 係初步構建。
“十四五”規劃綱要將人工智能列入“十四五”數字經濟重點產(chan) 業(ye) 及“科技前沿領域攻關(guan) ”技術之一,各省市陸續將人工智能寫(xie) 入地方“十四五”產(chan) 業(ye) 規劃,明確行業(ye) 發展路線圖,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快速落地。各地積極推動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經建成深圳、武漢等7個(ge)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還有上海、成都等10個(ge) 城市在建或計劃建設智能計算中心。截至2021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標準機架總規模超過400萬(wan) 架,已基本滿足各地區、各行業(ye) 數據資源存儲(chu) 和算力需求。
2021年,區塊鏈產(chan) 業(ye) 發展邁入新階段。在政策驅動下,基於(yu) 區塊鏈的應用創新不斷湧現,為(wei) 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動力。在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中,區塊鏈呈現出強大潛力。2021年4月,中國—東(dong) 盟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桂鏈”上線,並全麵接入國家級區塊鏈與(yu) 工業(ye) 互聯網協同創新新型基礎設施“星火·鏈網”,目前已打造“區塊鏈+鏈上自貿”“區塊鏈+電子證照”等多元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推動麵向東(dong) 盟區域的數字經濟合作。
目前,物聯網已廣泛應用賦能裝備控製、工程機械、航天製造等傳(chuan) 統行業(ye) ,通過傳(chuan) 感器、嵌入芯片的布設實現工業(ye) 生產(chan) 的智能感知和決(jue) 策。此外,搭載了物聯網傳(chuan) 感器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慧醫療、車聯網、災害預警係統等應用開始進入大眾(zhong) 日常生活。
打造發展新引擎
2021年,我國網絡零售穩步增長,在穩就業(ye) 、促消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作用進一步凸顯。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1萬(wan) 億(yi) 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2.0%,達10.8萬(wan) 億(yi) 元,占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5%,對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wei) 23.6%。
網絡購物用戶持續增長,為(wei) 網絡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夯實基礎。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42億(yi) ,較2020年12月增長5969萬(wan) 。特別是以95後、00後為(wei) 代表的“Z世代”以及“銀發一族”網民的增長,帶來了新的消費場景與(yu) 模式,比如年輕網民的“雲(yun) 消費”以及老年人的在線醫療消費。
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ye) 態新模式持續發展,成為(wei) 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yu) 此同時,網絡零售企業(ye) 不斷向四、五線城市及廣大鄉(xiang) 村下沉,如社區電商美團優(you) 選在2021年已覆蓋2600個(ge) 市縣,阿裏下沉市場電商平台“淘特”年度活躍消費者超2.4億(yi) ,同比增長200%。
在線文旅、手機外賣引領新型消費。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在線旅行預訂用戶規模達3.97億(yi) ,較2020年12月增加5466萬(wan) 。各地景點、博物館等通過網絡直播、VR等技術打造線上付費體(ti) 驗的新型文旅融合產(chan) 品,推動“雲(yun) 上旅遊”“雲(yun) 逛展”“雲(yun) 賞花”“在線劇院”等常態化。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44億(yi) ,同比增長29.9%。用戶規模增長推動市場規模擴大。與(yu) 此同時,生鮮、藥品等各類非餐飲業(ye) 務紛紛加入外賣行業(ye) ,成為(wei) 重要的消費增長點。
電子商務持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1年,“三農(nong) ”工作重心從(cong) 脫貧攻堅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曆史性轉移。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ye) 態新模式持續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1年全國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1.3%,達2.05萬(wan) 億(yi) 元。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8%,達4221億(yi) 元。
2021年,數字政府建設從(cong) 探索進入深化提質的新階段,助力政務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在體(ti) 製機製上,各地政務服務建立“好差評”製度,政府服務可以像網購一樣給予評價(jia) 。在場景應用上,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掌上辦、一網通辦,包括疫情防控、大數據金融服務、醫療電子服務等在內(nei) 的場景應用不斷豐(feng) 富。在數據開放平台建設方麵,全國政務數據開放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底,已有19個(ge) 省份數據開放平台上線運行,共開放19萬(wan) 個(ge) 數據集、67億(yi) 多條數據量。
2021年,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相關(guan) 政策法規相繼出台,有效推動構建移動互聯網公平市場環境及相關(guan) 企業(ye) 合規發展。11月,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成立,標誌著反壟斷進入新階段,釋放了國家將持續推進反壟斷的強烈信號。
未來麵臨(lin) 新挑戰
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礎設施。未來,更多場景將由線下轉至線上,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移動互聯網。
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發展迅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挑戰。比如人臉識別濫用帶來個(ge) 人隱私保護問題,智能算法存在“殺熟”現象、人工智能技術產(chan) 生的倫(lun) 理安全風險等,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技術規則治理體(ti) 係。另一方麵,關(guan) 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進一步加快移動互聯網發展,還需在工業(ye) 芯片、操作係統等硬軟件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大攻關(guan) 力度。
當前,數據安全工作麵臨(lin) 新的風險挑戰。一是數據大規模集中存儲(chu) 存在數據濫用與(yu) 泄露風險。二是隨著4G全麵普及和5G規模化應用,社會(hui) 將迎來“萬(wan) 物智聯”的時代。更多的物體(ti) 將加入互聯網,鏈接的節點將越來越多,麵臨(lin) 的網絡攻擊也將增多。三是數字經濟安全體(ti) 係有待進一步構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