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到2021年,全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健康課程教師達77萬人
中新網7月5日電 國家衛健委5日就健康中國行動實施以來進展與(yu) 成效舉(ju) 行發布會(hui) 。會(hui) 上,教育部體(ti) 衛藝司副司長劉培俊表示,到2021年,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ti) 育健康課程教師的配備達到了77萬(wan) 人。
劉培俊介紹,多年來,特別是健康中國行動實施三年來,教育係統在衛健、體(ti) 育等各相關(guan) 部門支持下,大力落實健康中國行動,有效推進中小學健康促進專(zhuan) 項行動,五個(ge) 方麵取得重要進展。
第一,學生健康戰略定位更加明確。主要體(ti) 現在:學生健康奠基全麵發展,納入國家教育事業(ye) 發展總目標。2019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學生健康納入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納入學校教育質量標準,也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同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從(cong) 全民健康的大局出發,將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納入健康中國行動大格局。可以說,學生健康成為(wei) 國家戰略。
第二,學生健康促進政策更加完善。主要體(ti) 現在: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健康,建立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的新機製。2021年,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五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學校衛生和健康的政策文件,推動各地落實“一增雙減三保障,五項管理促健康”,增加學校美育、體(ti) 育和健康教育的課程課時、評價(jia) 分量,特別是推動各地聚焦“教會(hui) 、勤練、常賽”目標,實施學校體(ti) 育美育的兜底行動、提升行動和爭(zheng) 先行動。據各地報告,目前全國中小學體(ti) 育與(yu) 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課率接近百分之百。學生每天校內(nei) 體(ti) 育鍛煉時間超過了一小時,國家學生體(ti) 質健康標準測試達標優(you) 良率達到了33%。“雙減”是重點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有效減緩教育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個(ge) 保障:一是學校條件保障,到2021年,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ti) 育健康課程教師的配備達到了77萬(wan) 人,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體(ti) 育運動場館麵積達標學校的比例達到了93.2%,體(ti) 育器械配備達標學校的比例達到了96.8%。二是學生的評價(jia) 保障,每一年開展一次學生體(ti) 質健康監測,每三年開展一次國家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體(ti) 質健康監測,每五年開展一次全國學生體(ti) 質健康監測與(yu) 調研。三是政府的考核保障,把教育特別是健康教育和學生健康納入各級政府政績考核指標,也納入教育部門和學校負責人的業(ye) 績考核指標。五項管理,重點是統籌好手機、作業(ye) 、睡眠、讀物和體(ti) 質這五項管理,化解不利於(yu) 學生健康的校內(nei) 外各種因素,營造有利於(yu) 學生健康的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環境。
第三,學生健康教育體(ti) 係更加完善。主要體(ti) 現在:健全學校健康教育體(ti) 係,暢通全體(ti) 學生健康促進的主渠道。學校要發揮學校的優(you) 勢,健康教育,在衛健、體(ti) 育等各部門的支持下,教育部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和文件,推動學校健康教育發展,特別是教育部印發了《生命安全與(yu) 健康教育進教材指南》,修訂義(yi) 務教育體(ti) 育與(yu) 健康課程標準,逐步建立起了課內(nei) 專(zhuan) 修、課外專(zhuan) 題和全國專(zhuan) 項“三位一體(ti) ”的學校健康教育體(ti) 係。引導中小學生從(cong) 小養(yang) 成公民必備的健康素養(yang) 。
第四,學生健康促進的重點更加突出。主要體(ti) 現在:聚焦校園健康的問題重點,找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突破口。一是大力推進兒(er) 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這幾年在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兒(er) 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總體(ti) 實現國家防控的目標。二是構建起監測預警、教育疏導、谘詢服務、幹預介入“四位一體(ti) ”的學生心理健康促進體(ti) 係。三是統籌新冠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發展,維護師生健康、校園安全、教學秩序。
第五,服務全民健康的支點更加有力。主要體(ti) 現在:要啟動全國健康學校建設,支持學校成為(wei) 全民健康的支撐點。“十四五”期間,重點支持一批學校建成全國健康學校,大幅提升學校健康工作的規範化、製度化、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