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六千字畢業致謝火爆網絡的背後

發布時間:2022-07-05 16: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大四學生蘇正民,因為(wei) 他的論文致謝再一次走入人們(men) 視野。

  這篇畢業(ye) 論文2.5萬(wan) 餘(yu) 字,致謝部分6000餘(yu) 字。在這6000字裏他感謝了那些曾經幫助過他、讓他在大涼山從(cong) 輟學放羊到一步步坎坷求學走出大山的人們(men) 。(本報2020年8月7日頭版頭條《一名95後彝族貧困大學生的反哺助學路——“他似乎每分每秒都在燃燒自己”》報道過蘇正民的事跡)

  作為(wei)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24歲的蘇正民今年8月將回到大涼山開始一年的支教生活。在此之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支教服務點並不包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由於(yu) 家庭條件困難,小時候的蘇正民日子過得非常艱苦。據他回憶,印象最深的就是國慶節期間全家人要一起收水稻、打稻穀、曬穀子,這對自己和姐姐來說就是一次辛苦的“大鍛煉”。

  那時候蘇正民的夢想還是逃離大山,能帶家人住上大房子,過上好日子。後來經曆了一係列變故,尤其是父親(qin) 去世以後,麵對家裏的債(zhai) 務、正在一家人手足無措的時候,《天津日報》記者張俊蘭(lan) 的出現改變了蘇正民的人生,也改變了他的價(jia) 值觀。

  “自己之前隻想過好自己的日子,但是沒想到會(hui) 有人願意為(wei) 千裏之外的小孩子伸出援手,原來人活著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自己,也能夠幫助他人為(wei) 他人做點事,我覺得這種生活特別有意義(yi) ,一下子就把我以前的認知衝(chong) 刷了。”蘇正民說。

  作為(wei) 家鄉(xiang) 第一個(ge) 考上“211”高校的大學生,蘇正民深知唯有通過讀書(shu) 改變命運,才能擺脫貧困。

  在大學期間,蘇正民每年寒暑假都會(hui) 參加大涼山夏令營、冬令營,陪伴孩子們(men) 度過一個(ge) 充實有意義(yi) 的假期。通過教給孩子們(men) 美術、音樂(le) 、體(ti) 育等素質拓展課程,鼓勵孩子們(men) 努力學習(xi) ,幫助他們(men) 樹立自信心。

  今年畢業(ye) 之前,蘇正民也收到過北京某律所伸來的“橄欖枝”,但是他選擇了繼續深造,“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後去幫助更多的人”。

  為(wei) 了即將到來的支教生活,蘇正民這一年裏在學校接受了不少培訓,踏實鍛煉自己的教學技能。除了把書(shu) 教好,蘇正民希望自己能夠為(wei) 山裏麵的孩子帶去外麵的一些資源,尤其是想將學校的資源鏈接到當地的學校,讓山裏的孩子也能看到山外的一些新鮮事物,拓寬他們(men) 的視野。

  蘇正民說,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和“控輟保學”政策的實施,大涼山的貧困學子們(men) 都能夠回到學校讀書(shu) 重新接受教育,“涼山阿依助學計劃”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精神層麵的幫扶上,“除了讓孩子能夠上學,還需要思考如何讓孩子‘上好學’,接受更多的優(you) 秀教育資源”。

  助學項目一直在做小孩的夏令營、冬令營,接下來蘇正民還想去做一個(ge) “家長營”。在他看來,除了讓孩子自己樹立想要讀書(shu) 的想法,家長也需要正確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加強家庭教育。

  目前,蘇正民正在做一個(ge) “公益書(shu) 屋”項目,他準備把它引進到自己支教的越西縣,平時開放給孩子們(men) 讀書(shu) 學習(xi) ,寒暑假的時候邀請大學生誌願者輔導孩子們(men) 功課,和孩子們(men) 一起進行閱讀分享,開展一些藝術方麵的素質拓展課程。

  下一步,這個(ge) 年輕人還希望為(wei) 返鄉(xiang) 的大學生誌願者搭建一個(ge) 平台,讓他們(men) 有機會(hui) 能服務家鄉(xiang) 、也收獲成長。

  “想做的事很多,短短一年的支教時間可能很多事情都辦不了,但是隻要能夠落實一件事我覺得就是值得的。”在公益反哺路上一路奔跑,蘇正民說接下來隻想安安靜靜接著做自己一直想做的誌願工作,腳踏實地、向下紮根。

  吳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