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書店嚐鮮“粉絲經濟”
本報記者 陳雪檸
疫情第三年,也是碼字人書(shu) 店的第四年。
6月18日傍晚,天色漸暗。關(guan) 掉頂棚的照明,僅(jin) 留幾盞燭火般的小燈,一整麵書(shu) 牆光影中變幻。在氛圍感十足的書(shu) 店裏,大家隨意落座,視線投向不遠處的唱片機——以歌劇男高音為(wei) 主題,一場黑膠唱片共賞會(hui) 正在進行。從(cong) 多明戈、卡雷拉斯到帕瓦羅蒂,大家身居一隅,內(nei) 心卻隨著音樂(le) 飄遠。
看到聽眾(zhong) 全身心沉浸其中的陶醉神情,書(shu) 店主理人李蘇皖禁不住嘴角上揚。在她心裏,碼字人的“高光時刻”又回來了。
碼字人書(shu) 店創辦於(yu) 2018年秋,開在和平裏北街遠東(dong) 儀(yi) 表公司的老廠房裏。昔日的精密儀(yi) 器車間被精心改造成一家以戲劇、電影、詩歌為(wei) 主題的複合文化空間和特色藝術書(shu) 店,曾連續兩(liang) 年獲評“北京特色書(shu) 店”。“每家書(shu) 店都有自己的精神底色,碼字人的特色就是有非常豐(feng) 富的文化現場。”李蘇皖介紹,除了新書(shu) 簽售,店裏還會(hui) 不定期舉(ju) 辦劇本朗讀、戲劇沙龍,甚至還有舞會(hui) 、詩會(hui) 。3年多時間,近500場文化藝術活動在這裏上演。
疫情讓碼字人不得不經曆線下活動停擺的陣痛,客流量驟減,書(shu) 籍庫存急速飆升。“開年後盤庫,書(shu) 店的在冊(ce) 書(shu) 籍已經達到了2萬(wan) 冊(ce) ,多到以堆砌狀疊放在書(shu) 架上。”如何讓書(shu) 籍流動起來?今年4月開始,在世界讀書(shu) 日的契機下,碼字人決(jue) 定把購書(shu) 門檻進一步降低。新客進店,原價(jia) 購買(mai) 1本書(shu) ,就可以獲贈價(jia) 值40多元的“書(shu) 蟲卡”會(hui) 員資格,後續購書(shu) 享受6折到9折不等的優(you) 惠。即使是外地讀者或封控在家的市民,也可以雲(yun) 逛微店,享受優(you) 惠。
碼字人對書(shu) 籍的版本和裝幀有一套自己的取向。這裏不隻有新書(shu) 也有二手書(shu) ,有古舊本、簽名本,還有繁體(ti) 和外版書(shu) 籍。店內(nei) 不少書(shu) 原價(jia) 都在30元左右甚至更低,這在很多書(shu) 店裏已屬罕見。“這些平裝書(shu) 方便攜帶、易於(yu) 翻閱、價(jia) 格不貴,版本卻很好,是我們(men) 開店前多年積累的囤貨。”在李蘇皖看來,把厚重的精裝書(shu) 變薄,讓大部頭的書(shu) 顯得更平易近人,無形中降低了閱讀的門檻。“很多讀者一口氣買(mai) 了四五本,可能也就一百多塊錢。”書(shu) 店讓利於(yu) 讀者,讓庫存的書(shu) 籍加速流動起來。如今,碼字人的付費會(hui) 員已經突破1000人。除了到店客人,更多新增“粉絲(si) ”來自線上。
在碼字人和平菓局店的視頻號上,一周兩(liang) 場直播吸引著書(shu) 迷們(men) 。比如最近的“享閱中軸線”主題,不僅(jin) 包含多樣化的書(shu) 單和優(you) 惠折扣,一些絕版書(shu) 也會(hui) 優(you) 先在直播間銷售。這裏的直播間沒有聒噪的叫賣,隻有店長在鏡頭前娓娓道來。目前,直播間的觀看人數已從(cong) 三五十人上升到數百人,銷售額也慢慢趨向穩定,可以與(yu) 工作日的線下流水持平。
更多不在北京的讀者也通過線上直播進入到書(shu) 店的藝術空間。5月20日,“關(guan) 於(yu) 愛”主題讀詩會(hui) 與(yu) 屏幕前的讀者相會(hui) ,李蘇皖邀請了多位詩人連麥,分享愛的故事,讓近千名書(shu) 迷共享詩歌藝術撫慰心靈的精神力量。
隨著疫情緩解,更多周邊居民開始頻繁光顧這處家門口的“寶地”。放學後來溫書(shu) 自習(xi) 的高中生,點一杯飲品安靜坐一下午的白領,帶著孩子一起來看書(shu) 的家長……大家在飄散的咖啡香氣中享受著指尖摩挲書(shu) 頁的幸福與(yu) 滿足。
夜幕降臨(lin) ,碼字人書(shu) 店結束了營業(ye) 。李蘇皖將新到的書(shu) 籍逐一拆包,安放在書(shu) 架上,再打包好網店訂單,放入手寫(xie) 的便簽。“下一場讀者活動已經在策劃。疫情很難,但精神需求不會(hui) 消失。”李蘇皖說,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隻要條件允許,碼字人就會(hui) 一直開門,讓書(shu) 店的燈光守護“城市溫度”。
記者手記
文化點亮平凡 積聚前行力量
人們(men) 對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不會(hui) 被疫情中斷。
6月7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宣布經典劇目《茶館》恢複線下演出,第二天上午,開票僅(jin) 兩(liang) 分鍾,5場演出票就被一搶而空;6月24日,今年中國內(nei) 地最先推出的大型線下當代藝術活動“畫廊周北京”開啟,798藝術園區重現勃勃生機;6月29日,在國家大劇院音樂(le) 廳,中阮演奏家馮(feng) 滿天手中琴弦急動,恣肆飽滿的《信天遊》引發觀眾(zhong) 持久不息的歡呼……
從(cong) 疫情緩解後文化消費的迅速升溫來看,劇烈的外部變化引發人們(men) 更多思考,對精神給養(yang) 的渴求,似乎比以往更甚。
“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在很多人被迫居家的封控日子裏,閱讀代替了一部分旅行,線上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體(ti) 驗讓“蝸居”生活不再單調。
被抑製的文化消費需求向線上求補償(chang) ,又在線下活動恢複後,釋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人們(men) 在劇場中體(ti) 會(hui) 人生的況味,在展覽裏感受藝術的魅力,在書(shu) 籍中增加生命的厚度。
麵對疫情壓力下不時湧現的消極情緒,碼字人書(shu) 店主理人李蘇皖的態度令人感慨。她說,前路漫漫,總會(hui) 遇到未知的難題,與(yu) 其自怨自艾,不如想辦法渡過去,努力積聚往前走的力量。
疫情的陰影還在,但生活仍在繼續,文化點亮平凡,希望永遠存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