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零碳蔬菜、碳中和牛奶等集中上市 零碳食品誰買單?

發布時間:2022-07-12 14:26:00來源: 新京報

  零碳食品誰買(mai) 單?

  零碳蔬菜、碳中和牛奶等集中上市,調查顯示七成消費者願為(wei) 可持續性產(chan) 品支付溢價(jia)

  使用100%可再生清潔能源,包裝蓋與(yu) 勺采用植物基材料,對全鏈路進行碳足跡測算,完成淨零排放,邀請第三方審核認證……層層通關(guan) 後,一款“碳中和奶粉”就此誕生。

  今年以來,碳中和牛奶、碳中和冰淇淋、碳中和奶粉、零碳蔬菜相繼麵世,把消費者以往看不見的食品碳足跡呈現在超市貨架上。在業(ye) 內(nei) 看來,2022年是零碳食品元年,頭部食品企業(ye) 間的競爭(zheng) 已延伸到環境保護等社會(hui) 價(jia) 值領域。

  從(cong) 食品自身角度來看,零碳食品不是“拍腦門”的想法,其背後有著多年碳減排的經驗積累,企業(ye) 為(wei) 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yu) 財力。消費者是否願意為(wei) 碳中和認證產(chan) 品買(mai) 單甚至付出更高溢價(jia) ,決(jue) 定著零碳食品未來能走多遠。

  零碳食品來了

  7月7日至7月10日,新京報記者對北京市場銷售的“零碳”食品進行了探訪。在盒馬、永旺、物美等超市裏,伊利旗下的“零碳牛奶”已上架,其中包括伊利金典A2β-酪蛋白有機純牛奶、金典娟姍有機純牛奶,盒馬門店售價(jia) 分別為(wei) 88元/提、99元/提。豐(feng) 台區一家盒馬內(nei) ,零碳有機蔬菜正擺在有機專(zhuan) 區貨架上供消費者挑選。與(yu) 普通有機蔬菜不同的是,零碳有機蔬菜上貼有一個(ge) 圓形認證標簽,上麵標注有“零碳農(nong) 產(chan) 品”。

  今年以來,伊利已陸續推出了“零碳牛奶”“零碳酸奶”“零碳有機奶粉”“零碳冰淇淋”等5款產(chan) 品,並在4月8日發布《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路線圖》。比如今年6月13日推出的伊利首款“零碳冰淇淋”,經認證每個(ge) 產(chan) 品從(cong) 原料獲取到生產(chan) 加工、從(cong) 包裝到運輸,實現了全周期“淨零”排放,並獲得國際認證機構必維集團(Bureau Veritas)頒發的碳中和核查聲明(PAS2060)。消費者在這款冰淇淋包裝上,可以看到“碳中和”標簽。根據綜合測算,每20個(ge) 這樣的冰淇淋相當於(yu) 中和了9.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據了解,伊利在2050年前將分三個(ge) 階段實現全產(chan) 業(ye) 鏈碳中和目標。而這5款零碳產(chan) 品,是伊利邁向碳中和最終目標的階段性成果。

  同樣有碳中和產(chan) 品落地的,還有跨國食品飲料巨頭雀巢。為(wei) 兌(dui) 現“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承諾,雀巢6月17日發布中國市場首款碳中和有機奶粉。消費者每購買(mai) 一罐該奶粉,可以助力抵消14.2千克碳排放。早在今年3月,這款產(chan) 品拿到了權威第三方機構頒發的碳中和產(chan) 品證書(shu) 。

  在農(nong) 產(chan) 品領域,盒馬有機蔬菜搶先拿到了南京國環有機產(chan) 品認證中心的“零碳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盒馬首批零碳有機蔬菜6月9日在全國門店上線。這些零碳蔬菜包裝袋上貼有一個(ge) 綠色的“零碳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標誌,同時以文字形式告知消費者,產(chan) 品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農(nong) 藥。根據認證機構給出的定義(yi) ,零碳負碳農(nong) 產(chan) 品是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過程中溫室氣體(ti) 淨排放量小於(yu) 或等於(yu) 零的農(nong) 產(chan) 品。

  “擁有零碳認證的有機蔬菜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nong) 藥,生產(chan) 過程中溫室氣體(ti) 淨排放量為(wei) 零,消費者每吃一包這樣的有機菜,都是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盒馬商品采購中心采購劉良超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上線的零碳認證有機菜,絕大部分來自盒馬位於(yu) 昆明的有機盒馬村,部分來自江蘇首批零碳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試點企業(ye) ,首批認證產(chan) 品包含葉菜、瓜果等30多個(ge) 大眾(zhong) 品類,已在全國18個(ge) 城市的300家門店銷售。預計到今年底,零碳農(nong) 產(chan) 品認證將覆蓋盒馬在售的100多種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

  “頭一次覺得自己與(yu) 碳減排距離這麽(me) 近。”麵對眼前的零碳牛奶,北京消費者崔先生表示。另有消費者認為(wei) ,與(yu) 同類產(chan) 品相比,如果碳中和食品溢價(jia) 不高,他更願意花錢購買(mai) 。

  包裝裏的“黑科技”

  食品碳中和認證覆蓋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個(ge) 環節,其中包裝解決(jue) 方案不可或缺。

  達能中國飲料環境、健康與(yu) 安全事務高級經理龍瀚林告訴新京報記者,PET塑料瓶的原料主要來自石油開采,在瓶體(ti) 吹製的過程中還會(hui) 消耗熱能和高壓氣。

  今年4月,達能位於(yu) 武漢和邛崍的兩(liang) 家脈動工廠率先實現碳中和。不到兩(liang) 個(ge) 月,達能又宣布與(yu) 碳捕捉技術創新公司LanzaTech合作,投資一種全新包裝材料生產(chan) 技術,以逐漸減少對化石基包裝材料的依賴。

  達能飲用水和飲料中國區高級副總裁龐雅克表示,“碳捕捉”技術可以將富碳氣源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通過微生物直接轉化為(wei) 生產(chan) PET瓶所需的關(guan) 鍵原料,從(cong) 而減少石油的使用和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采用這種PET生產(chan) 的包裝被稱為(wei) “智慧碳”包裝,或將成為(wei) 飲料行業(ye) 探索突破性的環保包裝解決(jue) 方案。“盡管‘智慧碳’技術還處於(yu) 科學和實驗認證階段,但我們(men) 非常看好其前景,接下來我們(men) 需要將其拓展到工業(ye) 領域。”

  2021年,由利樂(le) 公司研發的植物基“夢幻蓋”被伊利采用,成為(wei) 以植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塑料的包裝應用範例。據了解,這種植物基塑料取材於(yu) 甘蔗,采用擠壓方式提取甘蔗汁,經發酵和蒸餾後產(chan) 生乙醇。將乙醇脫水成乙烯,再聚合成聚乙烯,這種聚乙烯被用於(yu) 製造開蓋和複合薄膜等部件,可以通過現有回收係統加以回收再利用。與(yu) 化石基塑料相比,植物基塑料是一種更為(wei) 可持續的原材料來源,降低產(chan) 品碳足跡。

  進行包裝減碳探索的還有百事公司。今年4月,百事中國推出首款“無瓶標”可樂(le) ,去掉了瓶身塑料標簽及瓶蓋印刷油墨,瓶身處商標以浮雕工藝呈現,產(chan) 品名稱與(yu) 保質期等信息則采用激光技術打印。相對於(yu) 普通包裝,無瓶標包裝不僅(jin) 減少了材料和能源使用,更簡化了回收過程中的瓶標分離步驟,提高了回收利用率,可有效減少碳排放。

  進入中國市場30多年的雀巢,也在其咖啡產(chan) 品上尋求低碳環保。Nespresso濃遇咖啡大中華區總經理林上明介紹,雀巢將增強產(chan) 品及包裝的可循環性,在咖啡機中增加再生材料的使用,並在咖啡膠囊中增加再生鋁和低碳原生鋁的使用,從(cong) 而增強產(chan) 品的循環性。目前,Nespresso已在全球擁有超過10萬(wan) 個(ge) 咖啡膠囊回收采集點,並在18個(ge) 國家開展了上門回收。

  在回收材料的再利用上,雀巢、達能、百事公司均提到了rPET再生塑料瓶。據雀巢方麵介紹,PET飲料瓶的回收再生率可達到90%以上,但在國內(nei) 主要還是降級再生,用於(yu) 製作衣服及其他紡織品。從(cong) 循環經濟角度來看,最高效的再生是瓶到瓶同級再生,這在歐美很多國家都已廣泛應用。目前,雀巢有74.9%的塑料包裝實現了可循環再生。

  百事公司大中華區供應鏈副總裁李友林稱,到2022年,百事可樂(le) 品牌主要產(chan) 品在11個(ge) 歐洲市場將會(hui) 使用100%rPET再生塑料瓶,預計將使每瓶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減少約30%。今年,在美國市場銷售的百事可樂(le) 無糖產(chan) 品也將100%使用rPET瓶,到2030年所有百事可樂(le) 品牌產(chan) 品將全部換成rPET塑料瓶。

  降本增效成果明顯

  一款成熟的“零碳食品”得來不易。根據國際通用做法,想要達到碳中和或者零碳,可以通過碳減排或者碳抵消來實現。首先,在生產(chan) 端需要改造工廠的生產(chan) 設施,在原材料、運輸端、銷售端也要符合一定要求,並花費資金邀請認證機構進行認證。

  據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介紹,在企業(ye) 通往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定標準、建平台、育人才,每一個(ge) 步驟都需要大量投入。從(cong) 2010年開始,伊利連續12年開展企業(ye) 內(nei) 的全麵碳盤查,此外還建立了全鏈減碳三大平台,每個(ge) 環節都需要成本投入。

  目前,盒馬零碳有機蔬菜、伊利碳中和牛奶、達能碳中和工廠背後的碳減排及碳足跡認證成本,均由企業(ye) 自行承擔,未轉嫁給供應商及消費者。在成本增加的背景下,零碳食品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未來?

  事實上,減少碳足跡也給企業(ye) 帶來了收益。波士頓谘詢公司碳中和相關(guan) 項目經理林夢雅此前告訴新京報記者,碳中和給企業(ye) 帶來的直接收益是降本增效,對品牌形象有提升作用。對上市公司來說,碳中和還有助於(yu) 提高公司評級,減少融資成本。

  以達能旗下脈動為(wei) 例,脈動瓶身重量與(yu) 2004年相比下降了約30%,減碳的同時也有助於(yu) 降低原料和運輸成本。過去的十多年裏,通過提高生產(chan) 效率和投資新技術,脈動單瓶能耗相對於(yu) 2004年已下降了70.5%,進而節約了能源使用成本。

  另據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2021年發布的《企業(ye) 碳中和路徑圖》收錄案例,2014年-2020年,伊利累計投入9000萬(wan) 元將燃煤鍋爐改造為(wei) 天然氣鍋爐。全部更換天然氣鍋爐的單位較更換前合計減排58萬(wan) 噸/年。得益於(yu) 2020年的專(zhuan) 項推進節能項目,伊利同年將運營成本降低1億(yi) 元,節約電4800多萬(wan) 度,節約水400萬(wan) 噸,節約天然氣430萬(wan) 立方,節約煤2.8萬(wan) 噸。

  用“低碳”連接消費者

  公開資料顯示,環境議題在2021年位列全球關(guan) 注的第二大議題。利樂(le) 公司調研顯示,目前全球半數受訪者認為(wei) “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選擇都會(hui) 影響環境”;全球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他們(men) 對於(yu) 食品的憂慮之處在於(yu) 食物和包裝的浪費。

  另一方麵,消費者對環境友好型食品也更加關(guan) 注。利樂(le) 公司調研顯示,53%的消費者更喜歡選擇環境友好包裝的品牌。在植物基風行的地區如歐美、日本,植物基飲品貨架上紙包裝占有率超過90%,處於(yu) 主流地位。另據波士頓谘詢公司2020年開展的“全球消費者調研”顯示,超過70%的消費者願意為(wei) 可持續性產(chan) 品支付更高的價(jia) 格,70%的消費者願意支付5%的溢價(jia) ,10%的消費者願意支付25%的溢價(jia) 。

  龐雅克認為(wei) ,達能采取的碳減排舉(ju) 措,是履行社會(hui) 責任的體(ti) 現,同時也是在踐行達能的企業(ye) 願景。“我們(men) 在不斷探討未來幾年的技術發展趨勢,探討品牌在未來20年的發展戰略,因為(wei) 我們(men) 致力於(yu) 在更長時間內(nei) 深耕中國市場。因此,我們(men) 必須不斷預測未來趨勢,提供氣候變化、碳減排的解決(jue) 方案。毫無疑問的是,消費者也會(hui) 選擇對環境負責任的企業(ye) 的產(chan) 品。”

  對於(yu) 零碳食品的出現,百事公司大中華區供應鏈副總裁李友林認為(wei) ,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我們(men) 過去和現在的持續努力可以被看到,有機會(hui) 展現給消費者和市場。挑戰是,零碳帶來的供應鏈升級和產(chan) 品變革如何能夠被理解,被市場接受。”

  被市場接受,意味著企業(ye) 會(hui) 麵對如何將減碳成果轉化為(wei) 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的課題,也關(guan) 係到消費者願不願意為(wei) “碳中和”三個(ge) 字買(mai) 單甚至付出更高溢價(jia) 。

  碳減排的難度在於(yu) 如何消減供應商的成本,尤其一些中小企業(ye) 需要一個(ge) 帶動過程。對於(yu) 如何解決(jue) 農(nong) 業(ye) 、食品業(ye) 碳排放問題,蒙牛集團可持續發展高級經理林笛建議,一方麵企業(ye) 應該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實現降碳,另一方麵應該麵向消費者建立碳普惠平台,為(wei) 消費者創建個(ge) 人碳賬戶。消費者可以在碳普惠平台上進行碳積分互動、產(chan) 品換購等,用激勵手段促進低碳消費,鼓勵消費者購買(mai) 低碳、碳中和食品。

  劉良超向新京報記者透露,盒馬正在嚐試打通激勵機製,未來消費者購買(mai) “零碳”商品後,可以獲得一定量的“盒花積分”,達到標準後可以在盒馬App兌(dui) 換有機蔬菜等,以此來鼓勵更多消費者參與(yu) 到減碳行動中。

  B02-B03版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