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跟上健身行業的智能化浪潮

發布時間:2022-07-15 12:3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跟上健身行業(ye) 的智能化浪潮(品牌論)

  韓維正

  健身行業(ye) 正發生著一場變革。其核心消費場景開始從(cong) “場館健身”向“居家健身”延伸。近期“劉畊宏健身操”的爆紅,向人們(men) 直觀展現了這一趨勢。許多人都沒想到,居家健身竟然有如此廣闊的市場。的確,疫情防控期間,人們(men) 大量的線上需求被激活。不少從(cong) 前必須出門的生活場景,也紛紛可以居家完成。比如,居家可以買(mai) 菜,居家可以辦公。而今,居家也可以健身了。

  新功能的實現,得益於(yu) 技術進步。在此之前,人們(men) 居家健身,大多采用一邊播放視頻、一邊跟隨模仿的方式。但具體(ti) 動作做得對不對、實際鍛煉效果如何、是否適用個(ge) 人特殊體(ti) 質,這些問題往往不甚了了。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用技術方案解決(jue) 居家健身需求日益成為(wei) 可能。比如,通過可穿戴設備,人們(men) 實現了對身體(ti) 各類生理指標的實時監測,第一時間掌握自己鍛煉後的身體(ti) 狀態,而這背後是傳(chuan) 感器及數據算法的迭代升級。在智能健身鏡等智能硬件終端上,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動作識別等方式對運動姿態給予糾正,同時還可通過分析用戶的運動表現,為(wei) 其提供健身課程的個(ge) 性化建議。想做到這一點,離不開近年來中國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處理、深度學習(xi) 等領域的進展。

  用戶體(ti) 驗的提升,不僅(jin) 在於(yu) 技術,也在於(yu) 商業(ye) 模式的改變。長期以來,以“場館健身”為(wei) 主要特征的傳(chuan) 統健身行業(ye) 存在著不少痛點。例如,用戶去健身房,就要付出額外通勤成本。請私教、買(mai) 課程,要一次性支付大額資金,而在“辦卡”後也麵臨(lin) 著高度信息不對稱,不確定教練會(hui) 不會(hui) 繼續保持服務質量,甚至不確定健身房是否會(hui) 突然“卷錢跑路”……對健身房運營者來說,原先的行業(ye) 往往是“重資產(chan) ”模式:房租、門店擴張、器械維護、教練工資,都是不小的開支。想實現盈利,自然會(hui) 把心思放在不斷“拉新”、“續費”上。然而,主打居家健身場景的智能健身行業(ye) ,完全甩掉了過去的“重資產(chan) 包袱”,把精力放在“做智能設備+賣個(ge) 性服務”上。消費者尤其是對器械依賴程度不高的女性消費者的通勤成本和消費支出都會(hui) 有所下降,小額多次、內(nei) 容訂閱的方式也能降低資金安全風險。

  當然,以AI代替人工,既能避免人工帶來的麻煩,也會(hui) 失去人工帶來的好處。比如,人工教練能夠根據用戶身體(ti) 特點,製定並隨時調整訓練計劃,而智能設備及其線上課程還做不到如此靈活。又如,人工教練在運動安全性和情感交互上有著機器無法替代的優(you) 勢:算法再智能,也難以完全避免錯誤動作造成的損傷(shang) ;產(chan) 品社交屬性再強,也難以充分傳(chuan) 遞健身房的場地氛圍以及教練一對一的引導和鼓勵。這些特點決(jue) 定了智能健身行業(ye) 與(yu) 傳(chuan) 統線下健身行業(ye) 不會(hui) 是此消彼長的替代關(guan) 係,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共生關(guan) 係。

  總體(ti) 來看,中國健身行業(ye) 市場廣闊。數據顯示,中國健身人群滲透率僅(jin) 為(wei) 21.5%,不足美國的1/2;人均健身支出為(wei) 2596元/人,提升空間巨大。同時,智能健身這一分賽道也前景可期。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支持開展智能健身等新興(xing) 運動。期待有誌於(yu) 此的企業(ye) 把握好市場機遇、政策機遇,不斷推出好產(chan) 品,以技術賦能產(chan) 業(ye) ,用智慧助力健康。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