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溫柔大白”孫蘇光:精雕細刻將手術做成“藝術品”
孫蘇光:精雕細刻將手術做成“藝術品”【花心思盡力滿足病人所需 80後“溫柔大白”每天收到百餘(yu) 患者“問候”】
“頸部長出‘大包’怎麽(me) 辦?”7月18日晚上10時10分,結束完最新一期科普視頻直播,剛把內(nei) 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孫蘇光就收到患者的留言谘詢。他立即回複:“可以治療,具體(ti) 方法要看包塊的位置和大小再定。”
42歲的孫蘇光是武漢市第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是醫院去年2月引進的人才。像這樣的科普視頻,孫蘇光每個(ge) 月至少要錄製一期,到目前已經播出21期,涵蓋耳鼻咽喉頭頸各類常見病、多發病。“希望大家麵對疾病時別怕,能早點發現,早點治療。”
到武漢才短短1年多時間,孫蘇光就收獲了大量的病患粉絲(si) ,微信好友中僅(jin) 患者就有500多人。每天向他谘詢病情的、表達感謝的、介紹看病的有上百人,大家都親(qin) 切地叫他“溫柔大白”。
精雕細刻將手術做成“藝術品”
89歲的何爺爺和31歲的王女士脖子上都長了包塊,不痛也不癢,慢慢地包塊越長越大,有雞蛋大小了,去醫院想切掉卻多次遭拒。給出的理由是何爺爺年齡太大,手術風險太高;而王女士年輕未婚,如此大的包塊切除,脖子上想不留疤幾乎不可能。今年3月,他們(men) 二人先後找到孫蘇光看診。
孫蘇光沿著何爺爺麵神經、頸動脈與(yu) 腫瘤間的間隙精細化解剖,宛如雕刻般將腫瘤從(cong) 粘連的重要組織中一一剝離。相比之下,王女士的手術更難一些。他要考慮的不僅(jin) 是完整切除腫瘤,更要兼顧美觀。孫蘇光從(cong) 她的右側(ce) 頜下沿著皮膚紋路劃開僅(jin) 6厘米的切口,在神經監護儀(yi) 的幫助下,耗時3個(ge) 多小時“挖”出一個(ge) 鴨蛋大小的腫瘤。一周後,切口處的美容縫線被吸收,從(cong) 外觀上絲(si) 毫看不到手術的痕跡。
甘願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去年11月,聲嘶喉痛多年的小學老師李莉刷手機時看到了孫蘇光關(guan) 於(yu) 喉鏡的科普視頻,專(zhuan) 程找到他,確診為(wei) 聲帶小結,做完手術後如今已重返講台。“住院期間我享受的是VIP待遇。”李莉笑稱,從(cong) 術前評估到手術,到術後換藥,全都是孫主任親(qin) 自帶著醫生一起完成的。“剛做完手術不能說話,孫主任用筆一個(ge) 字一個(ge) 字寫(xie) 著跟我交流。”
在很多人看來,為(wei) 一個(ge) 普通小手術如此投入相當“不劃算”,但孫蘇光甘願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正是靠著這些暖心的細節,贏得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病患的信任。“別的醫院不願意做的手術我們(men) 做,不願意收的病人我們(men) 收,不願意開展的業(ye) 務我們(men) 開展。”孫蘇光透露,在他們(men) 科室,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占30%以上,他們(men) 飽受耳聾、眩暈、腫瘤折磨,卻因高手術風險、長治療周期等原因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孫蘇光相繼推出老年重度耳聾聽力康複、眩暈外科、頭頸腫瘤及修複等相關(guan) 業(ye) 務,提高老年群體(ti) 的生活質量。
用心陪伴贏得病人好口碑
去年暑假,9歲男孩童童由孫蘇光主刀做了腺樣體(ti) 扁桃體(ti) 切除術。當時恰逢童童生日,孫蘇光和科裏的醫生護士給他訂蛋糕、買(mai) 禮物,給了他一個(ge) 難忘的生日。出院時,童童親(qin) 手疊了桃心和小星星折紙送給孫叔叔。
對於(yu) 孫蘇光來說,陪伴病友們(men) 的時間比自己家人長得多。從(cong) 早上7:30到晚上9:00,十多個(ge) 小時病房、手術室、門診連軸轉已是工作常態,一台台手術換來科室的良好口碑與(yu) 飛速發展。
到院僅(jin) 一年多時間,在孫蘇光的帶領下,武漢市第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手術覆蓋全年齡段疾病診療,開展各種高難度、高風險手術,其中三、四級手術占比近80%。
記者劉璿 通訊員陸旖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