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時共享靠的是“有事多商量”
雨馨
年輕人愛打籃球,老年人想跳廣場舞,寶媽寶爸要遛娃……在有限的運動場地內(nei) ,如何容納不同居民的健身休閑需求,是不少社區麵臨(lin) 的共同難題。經過積極嚐試,本市一些社區探索出了可資借鑒的好方法——錯時共享。
何謂錯時共享?簡言之就是將場地劃分出不同區域,按照活動項目分時開放。比如,每周一、三、五開放給居民自由活動,想遛彎、遛娃、跳廣場舞的都擇此日而來;二、四、六則化身網球場,僅(jin) 供“打球一族”激情放飛。如此一來,雖然大家健身需求不同,但都按“時”入“場”,也就互不幹擾,其樂(le) 融融。通過解剖這隻“麻雀”可以發現,很多看似棘手的矛盾,並非全然無解,關(guan) 鍵還是做好協調。通過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在場地利用、時間安排等方麵拿出一套清晰規則,就可有效避免摩擦糾紛。
當然,“有事多商量”的前提是大家都出以公心、包容互諒。畢竟社區場地就那麽(me) 大,不同需求確實很難“同時並行”。倘若每個(ge) 人都隻想著自己怎麽(me) 最舒心,那結果必然是陷入僵局。隻有互相體(ti) 諒、各退一步,才會(hui) 有折中的辦法,也才能獲得各方基本滿意的結果。眼下,隨著城市更新提速,大眾(zhong) 需求日益多元,有限空間需要兼容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多。身處公共空間,“公”在“共”前,惟有先產(chan) 生集體(ti) 的“公議”“公約”,才能帶來小區每個(ge) 成員的“共有”“共享”。
以有限空間對接多元需求,好似“螺螄殼裏做道場”,對基層治理能力也是一種考驗。要看到,從(cong) 挨家挨戶摸排居民意見,到引導大家當麵鑼對麵鼓地說想法、講訴求,再到共識達成後的可持續管理,每個(ge) 環節事都不少,都需要有人來抻頭、有人來張羅。尤其對於(yu) 一些老舊小區來說,多年失管、積弊叢(cong) 生,停車綠化、垃圾收運等日常事項都“無人過問”,更別提運動場地的協調利用。而一旦管理掉鏈子,問需於(yu) 民的共治效果就大打折扣。隨著《北京市物業(ye) 管理條例》落地實施,類似管理盲區正在被填補。其中,社區被賦予更大的治理主動權,物管會(hui) 和業(ye) 委會(hui) 成為(wei) 很多老舊小區管理的中堅力量,也讓改變有了更多源頭活水。
共治共享的本質是“以人為(wei) 本”,也是一種更為(wei) 科學合理的選擇。最大限度調動起大家的參與(yu) 積極性,不斷優(you) 化治理細節,辦法總比困難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