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

發布時間:2022-08-01 14:59:00來源: 人民日報

  智能車間,生產(chan) 線上的機器手臂有序揮舞;港口碼頭,源源不斷的集裝箱從(cong) 世界各地匯聚;兩(liang) 江四岸,濱江公園傳(chuan) 來歡聲笑語……一幅山城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畫卷徐徐鋪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對重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全麵落實在重慶大地上,成為(wei) 重慶全市上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2018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希望重慶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兩(liang) 高’要求,集中體(ti) 現了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重慶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和必由之路。重慶集大城市、大農(nong) 村、大山區、大庫區於(yu) 一體(ti) ,實現‘兩(liang) 高’要求的任務繁重、空間廣闊、潛力巨大。”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誌表示。

  搶抓戰略機遇,厚植發展優(you) 勢。重慶利用區位優(you) 勢、生態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體(ti) 製優(you) 勢,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疊加,為(wei) 重慶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展現新作為(wei) ,邁出新步伐,3400萬(wan) 巴渝兒(er) 女正奮力書(shu) 寫(xie) 新時代的重慶答卷。

  創新為(wei) 要,產(chan) 業(ye) 轉型智能化

  智能化改造,對一個(ge) 企業(ye) 意味著什麽(me) ?

  生產(chan) 效率提升33%,不良率下降44.74%,運營成本下降17.24%……取得這樣的成績,重慶金橋機器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僅(jin) 用了一年時間。

  “通過西部(重慶)科學城牽線搭橋,我們(men) 與(yu) 施耐德電氣合作,形成了16條精益生產(chan) 線和7個(ge) 機加工區的精益布局,從(cong) 數字化車間升級成智能工廠。”金橋公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說。

  在重慶,越來越多的企業(ye) 采用了這樣的智能化生產(chan) 方式。作為(wei)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重鎮,重慶正在發生智能化深刻變革。

  創新為(wei) 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舉(ju) 辦,並永久落戶重慶。連續4屆智博會(hui) ,為(wei) 重慶帶來了大量落地項目,也讓創新發展、智能製造融入城市發展的基因。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

  紅色四輪車鑽進廠房,雙目高清攝像頭360度環拍,化工廠裏的安全檢查可遠程遙控——這是位於(yu) 重慶兩(liang) 江新區的七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智能巡檢機器人。瞄準特種機器人領域,七騰科技產(chan) 值年均增速達50%。在重慶賽力斯兩(liang) 江智慧工廠,支持客戶個(ge) 性化定製整車顏色的生產(chan) 噴塗係統,切換時間僅(jin) 需15秒;在璧山區,“一企一策”定製技改轉型方案,推動汽摩、電子、裝備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近年來,重慶堅持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wei) 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努力構築產(chan) 業(ye) 智能化發展新優(you) 勢。智能製造向縱深發展,累計實施4700餘(yu) 個(ge) 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126個(ge) 智能工廠和733個(ge) 數字化車間,示範項目建成後生產(chan) 效率平均提升59.8%。

  開放為(wei) 帆,內(nei) 陸崛起新高地

  江麵船來船往,貨輪緩緩駛入碼頭。碼頭上,一批從(cong) 西北運輸來的機電及化工產(chan) 品,將在這裏轉搭西部陸海新通道離境。

  這裏是果園港。由此向東(dong) ,經長江經濟帶可聯通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由此向西,搭乘中歐班列可聯通絲(si) 綢之路經濟帶;由此向南,經西部陸海新通道,從(cong) 廣西欽州港換船出海,通達全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ou) 勢,讓果園港在重慶乃至西部對外開放格局中愈顯重要。

  如今的果園港,正逐漸成為(wei) “世界的中轉站”:智能理貨係統,識別率在96%以上;江海聯運和鐵水聯運數據交換共享;智能聯運係統建成,全程無需人工交接……

  敞開大門擁抱世界,群眾(zhong) 的生活也在被“開放”深深改變。重慶的柑橘獲得新加坡消費者青睞;馬來西亞(ya) 的新鮮榴蓮在重慶超市熱銷。在重慶仙桃數據穀,路燈成為(wei) 無人駕駛生態係統的“坐標”。這項技術,正是新加坡科技工程集團與(yu) 仙桃數據穀開展的合作項目——中新合作多功能智慧燈杆。

  開放經濟,為(wei) 重慶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不久前,馬士基大中華區綜合船運供應鏈管理和全球服務共享中心落戶重慶渝中。這將帶動重慶本地的物流服務及上下遊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重慶內(nei) 陸現代服務業(ye) 發展先行區建設助力。

  川渝產(chan) 業(ye) 協作促開放,共同打造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長8.5%,總量達7.4萬(wan) 億(yi) 元。

  建設內(nei) 陸開放高地,製度創新在這裏集成。西部(重慶)科學城建成重慶首個(ge) 智慧通關(guan) 服務平台,推出“四自一簡”“3C免辦”等36項自貿區製度創新;“信用證結算+海鐵多式聯運”,實現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次保險、一箱到底、一次結算等模式,為(wei) 外貿企業(ye) 提供更便捷的運輸服務。

  以開放為(wei) 帆,重慶麵向新藍海,行穩致遠。

  民生為(wei) 本,百姓生活更舒心

  從(cong) 天空俯瞰,重慶猶如一隻展翅雄鷹。主城都市區增強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zheng) 力,渝東(dong) 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dong) 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兩(liang) 翼齊飛,市域“一區兩(liang) 群”空間布局優(you) 化效應持續釋放,百姓生活更加舒心。

  “這是我們(men) 的小茶園,保留了社區的茶文化。”在南岸區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餘(yu) 建邊走邊介紹,“以前,這裏是個(ge) 垃圾場,大家都躲著走。如今變成了書(shu) 屋,居民們(men) 不請自來。”這一變化,得益於(yu) 老舊小區改造。街道、社區和南岸區住建委充分聽取民意,將多元的社區文化保留下來。“我們(men) 對院壩進行環境整治後,給大家提供茶棚、茶室、茶店等空間。”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重慶發展民生工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縮影。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印證在人民群眾(zhong) 的笑臉裏。

  農(nong) 村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三變”改革讓百姓鼓了腰包,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正在有效銜接。正值夏日,長江兩(liang) 岸的山坡上,脆李掛滿枝頭。巫山縣官渡鎮的脆李種植大戶劉緒海仔細檢查脆李品質,並與(yu) 客戶聯係。現在,他一天的銷售量就在200件左右。“三變”改革以來,重慶市累計盤活集體(ti) 經營性資產(chan) 21.2億(yi) 元,盤活集體(ti) “四荒地”約48萬(wan) 畝(mu) 、閑置農(nong) 房10570套,撬動社會(hui) 資本22.5億(yi) 元。

  暖心工程讓人民幸福感不斷提升。走進璧山區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的“孝心食堂”,10餘(yu) 名老人坐在餐桌前。“每天到點兒(er) 就下來吃飯,方便得很。”82歲的徐元惠老人笑著說。一份午餐收費12元,區財政給予每位60歲以上老人每餐3元補助,老人隻需自付9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近年來,重慶聚焦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在人口“一老一小”、住房“一舊一危”、就業(ye) “一生一困”、交通“一堵一安”方麵重點突破、精準發力。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重慶將交出更厚實、更生動的民生答卷。

  生態為(wei) 先,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

  壯美三峽,風景奇絕;極目遠眺,兩(liang) 江環繞;雨後烏(wu) 江,碧翠欲滴……生態為(wei) 先,綠色發展,重慶這座山水之城守護著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在萬(wan) 州區,每到秋冬時節走近長江岸邊,總能看到一片彩色的“水中森林”,這便是中山杉,構建起消落帶綠色生態長廊。

  在消落帶,由於(yu) 周期性水位漲落,水土隨江水而去,長江岸邊會(hui) 留下一道“疤痕”。消落帶生態治理,也因此成為(wei) 難題。經過多年探索,中山杉成了消落帶生態治理較為(wei) 理想的“兩(liang) 棲植物”。萬(wan) 州區陸續在沿江消落帶165米到175米水位線栽植中山杉3200多畝(mu) ,綠化庫岸70餘(yu) 公裏。

  化工企業(ye) 生態搬遷,漁民退捕上岸,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經過多方努力,2017年以來,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wei) Ⅱ類。2021年,74個(ge) “十四五”國控斷麵水質優(you) 良比例達到98.6%。這是重慶交出的守護一江碧水的答卷。

  水質保護不是終點,如何讓生態持續優(you) 化,重慶在製度創新上下功夫。“排汙權”為(wei) 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貸”來了活水。2021年,這家企業(ye) 因擴大生產(chan) 而有資金需求,但卻找不到適宜的抵押物。銀行信貸人員對公司資產(chan) 深入分析後,認為(wei) “排汙權”可以作為(wei) 抵押物進行貸款。近年來該公司始終堅持環保、節能理念,有效管控汙染物排放。今年3月,公司獲得了1億(yi) 元“排汙權”抵押貸款。這筆貸款帶動了企業(ye) 綠色發展,為(wei) 企業(ye) 環境權益融資探索了新路徑。

  川渝兩(liang) 地協同發力,共擔上遊責任。兩(liang) 地累計簽訂生態環保合作協議80餘(yu) 項,共治跨界汙染,常態化開展跨界河流聯合“巡河”,建立長江流域川渝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共同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近年來,重慶在發展中保護綠水青山,在保護中轉型邁向綠色高質量發展。如今的巴渝大地,江水更清、岸線更美、產(chan) 業(ye) 更優(you) 。

  (本報記者王斌來、崔佳、蔣雲(yun) 龍、劉新吾、常碧羅、王欣悅)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