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歲漁家女:祖輩傳統打漁 如今苦盡甘來
【解說】近日,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瓢裏鎮的潯江河段,年近100歲的高齡老人唐二妹在女兒(er) 的陪護下,劃動烏(wu) 蓬小船,搖著船槳沿江而下放網打漁。
【解說】1923年出生的高齡老人唐二妹,祖祖輩輩都是打漁人,16歲就開始下河打漁。自六十年代末她跟隨丈夫從(cong) 外地來到原龍勝縣瓢裏鎮成立“漁業(ye) 隊”至今在潯江上生活打漁,已經有60多個(ge) 年頭。
【解說】身材瘦小的唐二妹,臉龐雖然滿是皺紋、盡顯歲月滄桑,但卻精神矍鑠。現在她的一家有近40口人、五代同堂。7月27日上午10點,在瓢裏鎮當年的漁業(ye) 隊碼頭,數艘烏(wu) 蓬木船停靠在岸邊,十多個(ge) 兒(er) 孫們(men) 在等待迎接唐二妹打漁歸來。
【同期】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瓢裏鎮100歲漁家女 唐二妹
(在江邊)打了60年魚了,以前都是住船上的,早晨去挖蚜蟲來放釣,他(丈夫)得兩(liang) 三斤魚拿去賣,我就在船裏麵煮飯。
【解說】群山環抱下的瓢裏鎮,境內(nei) 潯江河段的石門塘素有“河魚倉(cang) 庫”之稱,兩(liang) 岸風光旖旎,是珠江流域西江幹流中遊河段。這裏的民眾(zhong) 世代沿潯江而居,古時水運發達時,瓢裏也被稱為(wei) 龍勝當年的“小上海”。
【解說】唐二妹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在打漁、賣魚、補漁網、到山裏挖蟲做魚餌。她說,當年“漁業(ye) 隊”人多,幾十條船出去打魚,打回來的魚必須拿來賣養(yang) 家糊口,遇到漲水時還不能出去,所以打回來的魚都舍不得吃。
【同期】龍勝各族自治縣瓢裏鎮百歲漁家女 唐二妹
(我們(men) )祖祖輩輩都弄魚,沒打魚那還有什麽(me) 做。岸上又沒得田地,沒得魚的(時候)吃苦點,吃稀飯。煮一條魚小孩吃,我們(men) 都沒得吃,(隻能)吃一點湯。
【解說】隨著瓢裏漁業(ye) 不斷興(xing) 盛,1968年,近130名漁民結束了“水上漂”的生活,上岸定居並成立漁業(ye) 隊和運輸隊。唐二妹一家也從(cong) 木船搬到了岸上。依靠打漁,唐二妹夫婦養(yang) 大了七個(ge) 兒(er) 女,生活也日益好轉。
【解說】如今,唐二妹的兒(er) 子黃朝光,女兒(er) 黃彩玲、女婿吳運華還是沿襲著祖輩傳(chuan) 統的打漁方式。
【同期】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瓢裏鎮唐二妹女婿 吳運華
我從(cong) 初中畢業(ye) 回來16歲就跟我父親(qin) 打魚,打漁也是按照父輩那種的老式方法,放釣放網的,一直現在都是。每年瓢裏(鎮)10月10號的魚宴節表演我們(men) 都參加的,表演這個(ge) 捕魚傳(chuan) 統的這種撒網。
【解說】近年來,當地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行鄉(xiang) 村風貌提升後,政府將原來分給他們(men) 木屋住房重新改造,改善他們(men) 的住宿條件。
楊宗盛 韋吉陽 何利民 桂林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