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看細胞“說話”
原標題:留美海歸裴顥帶領團隊發力單細胞測序技術——“顯微鏡”下看細胞“說話”(奮鬥的青春)
麵前的裴顥,溫文爾雅而又侃侃而談,兼具理工科出身別有的嚴(yan) 謹與(yu) 創業(ye) 者的豪情。與(yu) 許多初創團隊的負責人一樣,他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采訪結束後就要立刻前往上海,商討產(chan) 品研發中的幾處細節。“創業(ye) 者都是‘空中飛人’,這話不假。”裴顥說。
創業(ye) “行動派”
在浙江嘉興(xing) 桐鄉(xiang) ,裴顥與(yu) 他所創立的墨卓生物團隊在當地頗有名氣。一方麵,團隊以青年科研人員為(wei) 主,有好幾位主力隊員都畢業(ye) 於(yu) 世界名校;另一方麵,項目2020年落地桐鄉(xiang) 不久,就在單細胞測序領域表現不俗,在業(ye) 內(nei) 有了知名度。
2010年從(cong) 清華大學畢業(ye) 後,裴顥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e) 後他曾在投行工作過一段時間,但不久他就離開金融行業(ye) ,入職哈佛產(chan) 業(ye) 轉化研究院,從(cong) 事醫療器械的設計與(yu) 研究,再次做起了科研老本行。
“年薪20萬(wan) 美元變成了3萬(wan) 美元”,落差雖然很大,但是裴顥並不遺憾,“我對做科學研究一直很感興(xing) 趣,能夠站在前沿領域探索更多奧秘,這絕不是高薪可以帶來的。”與(yu) 此同時,受到身旁許多博士朋友的影響,裴顥也有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想法。在研究院工作一年後,他重返校園,開啟了博士階段的學習(xi) ,師從(cong) 世界微流控領域傑出科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大衛·韋茨。他是裴顥的良師益友,也是日後創業(ye) 路上的堅定夥(huo) 伴。
再次回到哈佛,裴顥在實驗室裏帶頭開展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開發。彼時,國內(nei) 創新創業(ye) 的一片熱土已吸引了不少裴顥的同學回國,進行技術成果轉化,他也在密切關(guan) 注著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的行業(ye) 發展。“2010年前後,國內(nei) 早期的種子基金到美國一流高校辦講座,我就常去旁聽。”裴顥說,他後來還在哈佛創辦了風險投資俱樂(le) 部,邀請創業(ye) 者、投資人來和學生分享經驗心得。前期的各種經曆,仿佛早已為(wei) 裴顥最終回國創業(ye) 的決(jue) 定埋下伏筆。“無論麵對什麽(me) 事情,我都喜歡當‘行動派’,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創業(ye) 。光有想法遠遠不夠,關(guan) 鍵是付諸實踐。”他說。
引才受益者
“烏(wu) 鎮院士之家”是浙江省第一批、嘉興(xing) 首家省級“院士之家”,作為(wei)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藝術與(yu) 科學院院士,大衛·韋茨正是“進家”院士之一。老師選擇了這裏,令裴顥決(jue) 定在嘉興(xing) 落地創業(ye) 的想法更加堅定。兩(liang) 年前,墨卓生物正式落戶烏(wu) 鎮,如今已完成A輪融資1.8億(yi) 元人民幣,團隊正在持續加大精準醫療、數字醫療的分子診斷試劑及精密儀(yi) 器的研發製造力度,不斷提高產(chan) 品穩定性。
裴顥同樣是引才政策的受益者。近年來,嘉興(xing) 出台“創新嘉興(xing) ·精英引領計劃”“創新嘉興(xing) ·優(you) 才支持計劃”等一係列方案,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引才力度,在創新創業(ye) 、見習(xi) 實習(xi) 、人才安居、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等諸多方麵提供支持,為(wei) 引進的人才解除後顧之憂。
團隊的“微流體(ti) 生物檢測芯片”項目,成功入選了“創新嘉興(xing) ·精英引領計劃”領軍(jun) 人才孵化移植項目B類。裴顥介紹,從(cong) 項目申報、資金支持,再到配套的人才政策,政府務實高效的“保姆式”服務讓創業(ye) 團隊可以專(zhuan) 注於(yu) 技術研發,提高項目推進速度。
作為(wei) 嘉興(xing) 重大人才工程的代表之一,“創新嘉興(xing) ·精英引領計劃”自2010年啟動實施以來已進行多次升級,而今的“4.0版”更為(wei) 積極開放——增設青年人才項目,更加注重引進海外青年人才和提升項目實效。
“歸國創業(ye) 是最讓我有成就感的決(jue) 定。把自己的研究專(zhuan) 長與(yu) 國家發展所需緊密結合,是我們(men) 的創業(ye) 路能走得如此通達的關(guan) 鍵!”裴顥感慨地說。
創新在路上
單細胞測序技術十幾年前問世,其創新之處在於(yu) 在單個(ge) 細胞水平上研究基因表達,對整個(ge) 基因測序行業(ye) 影響深遠。裴顥團隊研發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相當於(yu) 一個(ge) “測序領域的顯微鏡”,“這個(ge) ‘顯微鏡’可以看到每個(ge) 細胞的基因表達,理解每個(ge) 細胞是怎樣‘說話’的。”
為(wei) 了不斷提高產(chan) 品穩定性,裴顥與(yu) 團隊成員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實驗。生物實驗存在諸多變量,溫度、濕度的微小差異都可能使得實驗結果相去甚遠。“曾經我們(men) 在實驗中有180多個(ge) 參數,這就是180多個(ge) 變量。如果其中一個(ge) 發生變化,就會(hui) 又產(chan) 生一種可能性。”經過潛心攻關(guan) ,裴顥帶領團隊終於(yu) 成功完成實驗,其團隊的高通量單細胞建庫的解決(jue) 方案,捕獲率和穩定性都可以比肩國外的知名企業(ye) 。
裴顥坦言,在創業(ye) 路上披荊斬棘,也讓他經曆了從(cong) 科研人員到創業(ye) 者的心態轉變。他表示,“做科研的焦點在於(yu) 技術,但創業(ye) 並不僅(jin) 限於(yu) 此,創業(ye) 關(guan) 注的重點是產(chan) 品。創業(ye) 者必須要考慮市場,有時埋頭做科研時,會(hui) 不停地想進行技術迭代,甚至忽略了市場需求,這是科技成果轉化要避免陷入的誤區。”
“要學會(hui) 多角度思考問題,創業(ye) 者需要換位思考。站在此刻去看過去和未來,甚至還要站在未來看此刻。”奮力奔跑在生命科學的賽道上,裴顥與(yu) 他的這支年輕團隊正在單細胞領域大膽創新,為(wei) 臨(lin) 床診斷和藥物開發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手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