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棄風棄光”大規模反彈
“十四五”期間是碳達峰的關(guan) 鍵期和窗口期,新能源將迎來更大規模、更高速度的發展,消納利用壓力持續增長。要提升電力係統靈活調節能力,構建新能源消納長效機製,引導優(you) 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和發展節奏。
新能源消納問題再獲高度重視。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指出,提升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ti) 係。裝機規模和消納水平是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兩(liang) 翼,當前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攀升,同時也必須解決(jue) 好消納問題,否則較為(wei) 嚴(yan) 重的“棄風棄光”現象可能會(hui) 再度反彈,從(cong) 而影響能源安全和“雙碳”進程。
“棄風棄光”問題曾經嚴(yan) 重製約我國新能源發展。2010年起,新能源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並網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由於(yu) 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等特性,加上電網建設和消納機製滯後,“棄風棄光”開始出現,並在2016年前後出現高峰,大量光伏電站被動“曬太陽”、風電機組“望風興(xing) 歎”,一些“棄風棄光”嚴(yan) 重區域新能源建設陷入停滯。新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也逐步轉為(wei) 係統消納問題。
“棄風棄光”問題不解決(jue) ,新能源就“長不大”。為(wei) 促進新能源消納,“十三五”期間,新能源開發布局的主導因素由資源條件轉向消納條件。一方麵,通過政策機製引導新能源開發布局優(you) 化,在新能源消納預警機製嚴(yan) 控下,限電嚴(yan) 重地區的新增建設規模受限;另一方麵,國家能源局製定了《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電網企業(ye) 持續深挖大電網的靈活調節潛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國新能源消納形勢持續向好,到2020年風電和光伏利用率分別達到97%、98%,新能源消納水平世界領先。
新能源進入躍升發展階段,守住這個(ge) 成績並不容易。“十四五”期間是碳達峰的關(guan) 鍵期和窗口期,新能源將迎來更大規模、更高速度的發展,消納利用壓力持續增長。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預計,2025年全國新能源並網裝機將達10.5億(yi) 千瓦左右。“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保持年均1億(yi) 千瓦左右的高速增長,規模達到“十三五”時期的1.4倍。與(yu) 此同時,“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新增發電量占全部新增電量的比重,將由“十三五”期間的25%快速提升至45%。整體(ti) 來看,“十四五”新能源消納利用難度將大幅增加。
麵對新形勢,當前支撐新能源未來持續高效消納利用的基礎尚不牢固,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方麵:一是電力係統調節能力建設總體(ti) 處於(yu) 滯後狀態。“十三五”期間,火電靈活性改造、抽水蓄能、調峰氣電的規劃新增目標,分別隻完成了40%、50%、70%左右。新型儲(chu) 能成本仍然較高、安全性還有待提升,當前總體(ti) 規模仍然較小。二是新能源跨省份輸送比例偏低。由於(yu) 配套電源建設滯後或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限製,部分跨省份通道的新能源電量占比低於(yu) 30%,跨省份消納能力還有待提升。考慮當前大電網特別是“三北”地區新能源消納空間裕度不大,如果出現新能源裝機短期大幅增長、用電負荷增速明顯下降等情況,新能源消納平衡狀態極易被打破,“棄風棄光”存在反彈風險,不可不防。
要提升電力係統靈活調節能力。構建新型電力係統,在發電側(ce) ,加強火電靈活性改造,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建設;在電網側(ce)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源優(you) 化配置能力,特別要發揮大電網資源互濟作用,加速特高壓核準和建設;在用戶側(ce) ,推進終端電能替代特別是綠色電能替代,提高需求側(ce) 響應能力。此外,加快新型儲(chu) 能規模化發展,推動電力係統全麵數字化,構建高效、智慧的調度運行體(ti) 係。
要構建新能源消納長效機製。在電網保障消納的基礎上,通過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多能互補等途徑,實現電源、電網、用戶、儲(chu) 能各類市場主體(ti) 共同承擔清潔能源消納責任的機製,完善新能源調度機製,保障調節能力與(yu) 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匹配。研究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消納和交易機製,在新能源綠色價(jia) 值未能市場化的情況下,新能源如何參與(yu) 市場交易,需要盡快研究相應的政策和市場機製,為(wei) 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要優(you) 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和節奏。持續開展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常態化監測、及時分析全國新能源消納情況,研判未來消納形勢。發揮新能源開發建設工期相對較短、布局相對靈活的優(you) 勢,通過優(you) 化製定各地區新能源合理利用率、消納責任權重等指導政策,引導優(you) 化新能源開發布局和發展節奏。
王軼辰
王軼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