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止損!年內近40隻銀行理財產品提前"退場"
原標題:一些理財產(chan) 品緣何提前“退場”
部分銀行理財產(chan) 品提前“退場”,引發市場關(guan) 注與(yu) 熱議。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有大型商業(ye) 銀行、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城市商業(ye) 銀行都出現了提前終止運作的理財產(chan) 品,累計數量近40隻。
部分銀行理財產(chan) 品提前“退場”屬於(yu) 正常市場行為(wei) ,主因是及時止損,投資者對此不必過度緊張。分析理財產(chan) 品公告不難發現,產(chan) 品提前終止的原因主要有三,核心是及時止損。具體(ti) 來看,一是理財產(chan) 品的管理人認為(wei) ,由於(yu) 後續存在不可控市場因素,提前終止產(chan) 品比維持產(chan) 品運作更有利;二是該產(chan) 品的投資業(ye) 績不理想,觸發了提前終止條款;三是因為(wei) 該產(chan) 品的淨值波動較大,大量投資者“用腳投票”贖回了資金,造成產(chan) 品規模下降,為(wei) 了避免相關(guan) 損失,管理人提前終止了產(chan) 品。
今後,理財產(chan) 品提前“退場”仍有可能發生,投資者對此要理性看待、審慎研判。其中的關(guan) 鍵,是要厘清銀行理財產(chan) 品運行的“新邏輯”。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後,出於(yu) 防範金融風險、規範市場發展的考量,銀行理財開始轉型、整改,普遍轉為(wei) 淨值型產(chan) 品,淨值變化緊隨市場“或漲或跌”。進入2022年年初,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chan) 品完成整改,投資者也首次明顯感受到產(chan) 品淨值的波動。尤其是今年3月,受國內(nei) 外權益市場短期大幅調整影響,部分理財產(chan) 品出現虧(kui) 損,甚至跌破淨值。
從(cong) 某種程度上看,投資者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買(mai) 的是產(chan) 品管理人的投資能力。銀行理財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財”,從(cong) 法律角度看屬於(yu) 信托關(guan) 係。簡單來說,投資者將資金交給專(zhuan) 業(ye) 的投資管理人,讓其代理自己做出投資決(jue) 策,不論該投資盈利或虧(kui) 損,結果都由投資者承擔,管理人收取管理費用。由此可見,投資者購買(mai) 理財產(chan) 品時,必須高度關(guan) 注管理人的投資研究能力,不可沿襲舊有保本觀念,更不可“蒙眼買(mai) 理財”。
接下來,銀行理財市場要從(cong) 兩(liang) 方麵下功夫。一方麵,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持續提升投資研究能力。理財的核心在於(yu) 資產(chan) ,而資產(chan) 的核心在於(yu) 配置管理。為(wei) 了吸引、留住投資者,銀行理財子公司必須通過多樣化的資產(chan) 配置、重構理財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力。另一方麵,要堅定不移地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尤其要注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問題,金融機構不可出於(yu) 衝(chong) 業(ye) 績的考量,將高風險產(chan) 品賣給低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
最後要承認的是,與(yu) 國際市場領先的資產(chan) 管理機構相比,我國銀行理財的投研能力還有一定差距。因此,不論金融機構還是投資者,都要對理財產(chan) 品提前“退場”現象給予一定的包容度,為(wei) 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走向規範與(yu) 成熟提供時間。接下來,期待市場給予更多耐心,金融機構加快修煉內(nei) 功,投資者秉持理性心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動我國資產(chan) 管理市場持續完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