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秋節變“洋節”風波 不妨用更宏闊的文明觀來審視

發布時間:2022-08-15 11:10:00來源: 成都商報

  即便通俗讀物的說法有失偏頗,但麵對一些不熟悉的學術觀點,人們(men) 會(hui) 以怎樣的心態來麵對和取舍,這也很值得琢磨。

  一名作者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書(shu) 中表示,中秋節是“洋節”,起源於(yu) 韓國,近日引發眾(zhong) 多網友不滿。8月12日,該作者在網絡上發文致歉,表示自己表述過於(yu) 武斷、片麵,用詞也不嚴(yan) 謹,特別是“洋節”一詞,隻追求熱點詞匯,卻造成了歧義(yi) 。已和出版社溝通,第一時間在本書(shu) 的電子版本中將該文刪除,紙質書(shu) 也會(hui) 在一個(ge) 月內(nei) 進行全書(shu) 審查刪改。

  其實,科學的態度還是應該追根溯源。雖然作者用詞不太嚴(yan) 謹,但在開具參考文獻上還是到位的。比如他列出了一篇2003年的論文《中秋節源自新羅考》。這篇論文把中秋節的起源定義(yi) 得較為(wei) 多元,包括中國自古以來的仲秋拜月風俗,文人雅士的賞月雅興(xing) ,以及唐朝時新羅人在八月十五這天民間慶祝活動的影響。多個(ge) 共同元素,促成了一個(ge) 節日層麵的中秋節誕生。學術自會(hui) 有創見和一家之言。隻不過通俗讀物在提煉結論時過於(yu) 簡單直接,以致產(chan) 生了誤會(hui) 。

  拋開中秋節不論,至少中華文明的一個(ge) 麵向是無法否認的——博大、厚重、包容萬(wan) 有。中華文明猶如一個(ge) 萬(wan) 川匯海的淵藪,在西去東(dong) 來、南來北往的交流互鑒中成了今天的形態。

  中華文明的一大段精彩故事,恰恰來自於(yu) 此。胡椒來自西域,辣椒來自美洲,卻成就了中華料理;三藏法師取經,鑒真和尚東(dong) 渡,卻分別在中日兩(liang) 國留下了大雁塔和唐招提寺;源於(yu) 梵語的大千世界、癡心妄想成了中文的成語等等。這其實是一個(ge) 更宏闊的文明觀,是對中華文明成型路徑更完整的認知。

  所以,這樣一個(ge) 文明觀顯然也關(guan) 係到對待中秋節起源的基本態度。即便通俗讀物的說法有失偏頗,但麵對一些不熟悉的學術觀點,人們(men) 會(hui) 以怎樣的心態來麵對和取舍,這也很值得琢磨。如果奠定了一個(ge) 基本的文明觀,相信人們(men) 也會(hui) 更有自信和底氣去看到曆史上的民族互動。中華文明的元氣、魅力與(yu) 生機,其實就來自於(yu) 她近乎吐納一切的包容力和創造力。這起輿論風波,如果能留下一些知識和認知層麵的啟示,那麽(me) 也不失為(wei) 一種幸運。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