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問天大管家”張嶠:幫中國最重航天器“升級換代”

發布時間:2022-08-15 11:10:00來源: 科技日報

  光是針對問天實驗艙的交會(hui) 對接任務和一個(ge) 兩(liang) 艙一字形構造任務,我們(men) 就準備了近4000條故障模式對策,以確保在故障出現的第一時間,我們(men) 能夠準確定位和識別,並及時處置。

  張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問天實驗艙總體(ti) 係統主任設計師

  發射、入軌、成功對接、航天員進駐問天實驗艙……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中國最重航天器——問天實驗艙的長五B火箭順利升空,495秒後火箭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就在大家合影慶祝時,有一支團隊還在緊張地盯著電腦屏幕,他們(men) 在等待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消息。

  距離發射約一個(ge) 小時後,問天實驗艙太陽翼順利展開,團隊成員們(men) 上下懸著的心才終於(yu) 放了下來。“太陽翼帆板展開,這是我們(men) 入軌初期一個(ge) 最關(guan) 鍵的事件。隻有它實現了,飛行器飛得才平順、安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航天五院)問天實驗艙總體(ti) 係統主任設計師張嶠說。

  “別人家的孩子”走進航天領域

  如今,“問天”叩問蒼穹,中國人“摘星攬月上九天”的夢想正在一步步成為(wei) 現實。

  “唯其艱難,方顯勇毅;唯其磨礪,始得玉成。”張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張嶠出生在四川省廣元市一個(ge) 軍(jun) 工家庭,受到家庭影響,他從(cong) 小便心懷航天夢。讀書(shu) 期間,張嶠成績突出,一路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優(you) 異的成績使他獲得公派出國學習(xi) 交流的機會(hui) ,麵對國外機構拋來的“橄欖枝”,他不為(wei) 所動,帶著全國優(you) 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證書(shu) 和赤子之心來到航天五院,踏上了建造中國空間站、實現航天強國夢的征程。

  2012年3月30日,中國空間站正式從(cong) 方案論證階段轉入方案設計階段,次日張嶠正式加入航天五院空間站設計師團隊。

  此後,張嶠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不斷深耕,夯實專(zhuan) 業(ye) 基礎、積極參加空間站方案設計工作,並迅速在航天推進器專(zhuan) 業(ye) 和大型航天器複雜分析計算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針對發動機羽流效應,他建立了多區域—多分組羽流模型,改進了工程算法,相關(guan) 成果被應用於(yu) 大尺寸複雜構型空間站研製任務中。

  “這還不夠,我深知要學習(xi) 空間站係統總體(ti) 各領域的知識,要不斷拓展知識麵,此外還需要具備完整的係統研究能力。”張嶠表示。

  隻要他在,研製團隊都很放心

  作為(wei) 問天實驗艙的“大管家”,張嶠對整艙技術方案、關(guan) 鍵技術指標、風險控製要點、整艙研製流程爛熟於(yu) 心。隨著研製工作的不斷深入,工程總體(ti) 部門不斷增加問天實驗艙的任務和功能,尤其是在艙體(ti) 設計狀態基本定型後,又提出了“新增功能分區”“按照23噸發射”和“全相位快速交會(hui) ”等新要求。

  麵對新任務,張嶠組織設計師團隊迅速識別更改影響範圍,梳理分係統間以及工程各係統間的接口指標,在強約束條件下製定了切實可行的更改實施方案、補充試驗方案並部署了風險控製措施。可以說,在不影響主線研製的前提下,該團隊在短時間內(nei) 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功能的全麵驗證,實現了問天實驗艙的“升級換代”。

  張嶠的一位同事回憶道:“隻要張嶠在現場,整個(ge) 研製團隊就都很放心。在他的指揮下,各項研製流程執行的質量都較高。”

  每天最後一個(ge) 離開總體(ti) 工作間

  在完成前期研製工作後,航天五院成立了問天實驗艙發射場試驗隊(以下簡稱試驗隊),以完成後續工作。在試驗隊總體(ti) 工作間的牆壁上,懸掛著試驗隊“黨(dang) 員先鋒隊”的隊旗。這裏是各分係統工作人員每天進出最多的地方,也是每晚最後一個(ge) 熄燈的房間。而“黨(dang) 員先鋒隊”隊長是每晚最後一個(ge) 離開的人,這個(ge) 人就是張嶠。

  由於(yu) 空間站AIT(總裝、集成、測試)中心現場位於(yu) 天津,所以張嶠及其同事需要經常離開北京、去到天津工作。當時,工作進度十分緊張,節假日加班已是習(xi) 以為(wei) 常的事情。自從(cong) 2017年張嶠當上問天實驗艙“大管家”後,在合理安排值班人員的基礎上,每到節假日,他都會(hui) 主動趕赴天津值班,讓其他的同事盡可能多地與(yu) 家人團聚。

  為(wei) 了保證發射萬(wan) 無一失,張嶠和同事們(men) 進行了大量預演,並準備了很多應對方案。“光是針對問天實驗艙的交會(hui) 對接任務和一個(ge) 兩(liang) 艙一字形構造任務,我們(men) 就準備了近4000條故障模式對策,以確保在故障出現的第一時間,我們(men) 能夠準確定位和識別,並及時處置。”張嶠回憶道。

  此外,張嶠還建立了發動機與(yu) 艙體(ti) 之間的熱輻射耦合模型,為(wei) 優(you) 化產(chan) 品狀態、設備布局和在軌工作模式奠定了技術基礎;他牽頭組織各專(zhuan) 業(ye) 單位完成了基於(yu) 全柔性動力學的艙外大型設備力學承載與(yu) 控製聯合仿真,解決(jue) 了空間站上的大型柔性太陽翼、大型空間機械臂、多自由度驅動機構等關(guan) 鍵設備在多重控製體(ti) 係下出現的力學難題。

  發射前一晚激動得徹夜未眠

  如今,問天實驗艙已經順利進入長期在軌運行狀態。但是回想起發射前後那難以忘懷的36個(ge) 小時,張嶠仍然難掩內(nei) 心的激動。

  “發射前一晚,我輾轉反側(ce) ,幾乎沒睡。想著‘孩子’就要出遠門、上戰場了,我心裏亂(luan) 糟糟的。”張嶠回憶道。

  發射前3小時,整艙加電正常,設備狀態良好,一切準備就緒。

  “到了發射倒計時5分鍾,我又清了清腦子,腦海裏隻留下正常飛行程序和上升段故障預案,靜靜地等著發射的那一刻。”張嶠回憶道。

  “發射入軌後約1小時,太陽翼帆板順利完成一次展開,有底了!又用了13個(ge) 小時,問天實驗艙成功對接天和核心艙,正中靶心。然後,我看到太陽翼帆板第二次展開,供電正常,成了!”張嶠表示,看到那一刻,他覺得之前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雖然從(cong) 事航天事業(ye) 工作異常繁忙,但工作之餘(yu) ,張嶠盡最大可能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做一個(ge) 好兒(er) 子、好丈夫、好爸爸。每天不管多晚下班,他都想盡辦法跟6歲的兒(er) 子聊聊天,為(wei) 孩子播下築夢航天的“種子”。

  正是張嶠這樣的航天人,把青春獻給星河,在各自的崗位上幹得好、守得住,才書(shu) 寫(xie) 出中國航天史蔚為(wei) 壯觀的新時代畫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