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創新、試錯、共鳴”,特效賦能中國科幻電影騰飛

發布時間:2022-08-18 11:11:00來源: 新京報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yu) 8月13日至8月20日在北京舉(ju) 行,其中的“北影節科幻論壇”更是中國科幻電影界的一次盛會(hui) 。

  中國科幻電影裏程碑式影片《流浪地球》上映三年多以來,國內(nei) 湧現出很多優(you) 秀的科幻題材影片,影片強大的特效給觀眾(zhong) 帶來了無比震撼的視覺體(ti) 驗,而科幻電影的拍攝更是離不開電影特效的助力。

  2022年的暑期檔,迎來了國產(chan) 科幻片的一次爆發,《外太空的莫紮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在一個(ge) 月之內(nei) 相繼上映,尤為(wei) 欣慰的是,這三部科幻電影的特效製作,基本都是由國內(nei) 的視效團隊完成。

  新京報記者采訪了《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國內(nei) 視效公司MOREVFX的視效總監張帆和李帥、《流浪地球》的特效總監丁燕來,以及《明日戰記》的導演吳炫輝,請他們(men) 講述這幾年國內(nei) 視效技術為(wei) 助力中國科幻電影崛起而做出的各種探索。在他們(men) 看來,如果單純從(cong) 視效技術來看,國內(nei) 視效技術正在飛速拉近與(yu) 好萊塢的距離,目前國內(nei) 視效更多的是欠缺對於(yu) 各種視效類型的實戰經驗。張帆說,隻要導演能隨意發揮想象力,國內(nei) 視效基本都能幫助實現。丁燕來則表示,科幻電影跟國家的發展,跟社會(hui) 的發展是緊密聯係的,這種類型片其實也是一個(ge)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寫(xie) 照,更是我們(men) 國家實力的一種證明。

  提高效率

  用虛擬拍攝替代傳(chuan) 統預覽,流程更完善

  作為(wei) 國內(nei) 少數執導過科幻片的導演,被問及有什麽(me) 經驗可以分享給想要踏進科幻題材的創作者,張吃魚想了想,告訴新京報記者:“一定要做虛擬拍攝,那是個(ge) 好東(dong) 西。”

  虛擬拍攝是近幾年國內(nei) 視效公司一直都在嚐試的一種拍攝方案,張吃魚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2020年2月,演員還沒有就位,張吃魚導演就提前讓視效部門介入到了《獨行月球》項目中。他知道,對於(yu) 這樣一部體(ti) 量龐大的科幻片,如果沒有紮實的視效做支撐,不可能實現他的想法。

  衡量一家視效公司在業(ye) 內(nei) 的地位,其實就看它生物特效做得好不好。張吃魚導演找到了國內(nei) 頂級視效公司MOREVFX,《刺殺小說家》中的“赤發鬼和黑甲”,《外太空的莫紮特》中的“莫紮特”等生物特效都出自該公司之手,它還重度參與(yu) 了《流浪地球》的視效製作。

  視效團隊接手這個(ge) 項目之後,為(wei) 影片製定了虛擬拍攝方案。在虛擬拍攝之前,大部分視效電影前期都是采用動態預覽方式。傳(chuan) 統的預覽方式是導演先出一個(ge) 分鏡,視效部門在分鏡的基礎上做成動態預覽,導演通過之後,就按照預覽進行實拍。

  《獨行月球》中的視效類型是傳(chuan) 統預覽無法承載的,因為(wei) 在傳(chuan) 統預覽製作中,電影幕後人員,包括攝影指導、動作指導很少參與(yu) 進來,這就造成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攝影指導可能不想這麽(me) 拍,或者動作指導覺得這個(ge) 動作無法完成,之前的預覽就沒法用。但前期如果采用虛擬拍攝的話,介入的幕後工作人員要比傳(chuan) 統預覽方式多,除了上手實操的製作藝術家外,攝影指導、動作指導,甚至機械組、移動組都會(hui) 參與(yu) 到虛擬拍攝中,和正式拍攝區別不大,隻不過不用打光,不用把演員叫到現場,讓動作演員去吊威亞(ya) ,盡量去模擬拍攝現場。很多方案都是大家在現場磨合出來的,等於(yu) 在前期就把整個(ge) 團隊先磨合了一遍,做了一個(ge) 演練,在實拍階段就能夠比較準確地執行出來。即便後麵的實拍會(hui) 麵臨(lin) 一些問題,如果要改方案的話,都會(hui) 有一個(ge) 預知,在創作層麵這是一套更完善的流程。

  在虛擬拍攝之前,視效部門會(hui) 提前把一些視效戲的內(nei) 容,跟導演、攝影指導、動作指導、美術指導等人溝通。因為(wei) 虛擬拍攝的時候還要帶著虛擬環境,環境的尺寸、高度、表演的空間,都需要在虛擬拍攝的時候規劃出來。

  導演張吃魚說,虛擬拍攝這套流程效率很高。電影中的一些重場戲都進行了虛擬拍攝,拍完再進行剪輯。在實拍之前,張吃魚對這些重場戲有多少鏡頭,呈現效果如何已經非常清晰,等到實拍的時候,就按照虛擬拍攝,下通告單,在現場基本就是執行計劃。

  對於(yu) 拍攝前期時的必要溝通,《流浪地球》的特效總監丁燕來也非常重視,“視效部門要事先多與(yu) 導演組和攝像、美術等部門溝通,確定好哪些鏡頭在後期是可以通過數字特效手段實現,因為(wei) 並不是所有部門都懂特效,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樣,所有的鏡頭都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完美做出來,隻有事先做好溝通和理解,視效參與(yu) 了敘事,大家合作更有效率,才能合力令一些鏡頭呈現得更加完美。”

  嚐試創新

  采用遊戲引擎和動作、麵部捕捉,動作更擬人

  《獨行月球》的視效總監張帆表示,片中月麵部分的視效製作也屬於(yu) 目前國內(nei) 視效比較難的部分。獨孤月和金剛鼠環月計劃那場戲,視效團隊大膽采用了遊戲引擎的製作方案。這套方案在以前的傳(chuan) 統流程裏邊是沒有的,是國內(nei) 第一次使用遊戲引擎來代替傳(chuan) 統的渲染,算是一次比較新的嚐試。“這種做法令特效整體(ti) 製作速度會(hui) 更快,質量也很高,我們(men) 會(hui) 結合本身的引擎,開發一些插件和工具去輔助製作,幫助我們(men) 流程跑起來更順一些”,張帆說,其實之前的《刺殺小說家》《外太空的莫紮特》等都會(hui) 有一些單獨為(wei) 這個(ge) 項目輔助開發的工具。

  《外太空的莫紮特》是國內(nei) 首次實現實時動作捕捉和麵部捕捉的電影。該片視效總監李帥說,這套拍攝流程,是針對這個(ge) 項目去創新搭建的,之前國內(nei) 還沒有這種拍攝方法。在這套流程下拍攝,導演可以很直觀地在監視器上看到虛擬角色和演員的互動表演,在現場對表演進行調整,這些基礎表演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定好,就能很大程度節省後期動畫環節的製作時間,動畫藝術家就不用再去揣摩這個(ge) 角色應該怎樣去表演,動作是什麽(me) 樣的,因為(wei) 導演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已經搭好了,後期要做的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再去細化。

  《外太空的莫紮特》和《獨行月球》都采用了動作捕捉技術,但前者是慣性動捕,可以在任何場景裏使用,後者屬於(yu) 光學動捕,隻局限在棚裏,需要在棚裏架好動捕的攝像頭去捕捉信息。並且,《外太空的莫紮特》中,“莫紮特”有大量台詞,需要跟演員對話,它的形象偏卡通一點,肢體(ti) 動作上更傾(qing) 向於(yu) 擬人一些。

  積累經驗

  多接觸不同類型特效,成長更快速

  《流浪地球》取得空前成功後,很多優(you) 秀的國產(chan) 科幻片也都紛紛上映,所以很多觀眾(zhong) 一直在發問,“我們(men) 的國產(chan) 科幻電影是不是已經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對於(yu) 這個(ge) 問題,丁燕來冷靜地表示,特效製作體(ti) 量比較大的科幻片,整體(ti) 上來說,通過我們(men) 與(yu) 自己電影工業(ye) 的縱向對比,包括製作的水平,包括整體(ti) 製作的工業(ye) 化流程來說,其實每年都會(hui) 有進步。但與(yu) 世界頂尖水平相比,我們(men) 還是有差距,但這個(ge) 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同時他也向觀眾(zhong) 和業(ye) 內(nei) 呼籲,請再多給視效行業(ye) 一些時間和理解,“我們(men) 這個(ge) 職業(ye) 包括這個(ge) 行業(ye) ,是需要試錯的,是需要有經驗的沉澱積累的。為(wei) 什麽(me) 在《流浪地球》之前,我們(men) 大家心裏都沒有底,因為(wei) 沒有一個(ge) 真正的國內(nei) 視效公司,能夠操盤這麽(me) 大體(ti) 量的科幻片,大家都沒有操作過這個(ge) 事,所以說大家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是在不斷地試錯,從(cong) 這個(ge) 試錯中吸取經驗,我們(men) 才能夠從(cong) 中看到哪些是不足的,我們(men) 還有什麽(me) 地方是需要進步的。”同時他也向觀眾(zhong) 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包容表達感謝,“最應該感謝的是觀眾(zhong) ,他們(men) 對於(yu) 中國科幻片的包容,對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的包容,鼓勵了這個(ge) 行業(ye) ,這才又帶來《外太空的莫紮特》《獨行月球》等科幻片的成功麵世,這也同樣給投資方一個(ge) 信心,那就是中國的特效團隊,是可以做好這種大片的。”

  暑期檔上映的三部科幻題材電影《外太空的莫紮特》《獨行月球》《明日戰記》,基本都是由國內(nei) 的視效團隊完成的。

  《外太空的莫紮特》和《獨行月球》的視效是由MOREVFX完成的,《明日戰記》的視效也全部由中國特效團隊完成,主要視效是由古天樂(le) 的公司“天下一”製作,MOREVFX也負責了七八十個(ge) 視效鏡頭。

  在視效總監李帥看來,之所以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選擇國內(nei) 團隊合作,有溝通成本的原因。因為(wei) 跟本土團隊溝通起來,大家都在一個(ge) 文化語境裏,導演想要表達的東(dong) 西能很好地傳(chuan) 達給對方,溝通效率會(hui) 比較高。但如果找一些韓國或者美國團隊合作,他們(men) 對中國的一些文化不一定理解那麽(me) 透徹,做出來的東(dong) 西不一定是導演想要的。

  張吃魚導演在拍攝《獨行月球》之前,就考慮到這一點,因為(wei) 電影是部喜劇,需要濃厚的當地文化,外國團隊可能理解不了片中的一些包袱,溝通也比較麻煩。並且,從(cong) 現實層麵講,如果找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他們(men) 可能不會(hui) 把最好的人才放在一個(ge) 中國的項目上。但與(yu) MOREVFX合作,他們(men) 一定傾(qing) 盡全力來做這件事。

  如果單純從(cong) 視效技術來看,李帥覺得,國內(nei) 在這方麵已經比較接近好萊塢,差距肯定是有的,但國內(nei) 視效團隊成長特別快,正在飛速拉近這個(ge) 距離。近幾年,國內(nei) 很多導演開始借助視效去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嚐試不同類型片子,這才有了國產(chan) 科幻電影的發展。

  張帆也很認同這個(ge) 觀點,他覺得目前國內(nei) 視效欠缺的就是經驗。畢竟,好萊塢的視效工業(ye) 已經發展了幾十年,而國內(nei) 的視效才剛剛起步,沒有人教,還是一個(ge) 不斷學習(xi) 的過程,要一個(ge) 坑一個(ge) 坑地跳,去積累經驗,沒有捷徑。國內(nei) 視效公司如果能更多接觸不同特效類型,剛開始可能沒有經驗,但這個(ge) 項目做完之後,觀眾(zhong) 能看到視效水平的提高,視效團隊也在飛速成長。如果《獨行月球》中金剛鼠看到母袋鼠的那場戲,現在來做的話,張帆覺得會(hui) 快很多,不會(hui) 再耗費將近一年時間了。

  從(cong) 個(ge) 人情懷和興(xing) 趣來講,張帆更想嚐試像《環太平洋》中的那種大型機甲的視效,這是他喜歡的類型,目前國內(nei) 還沒有,“如果在我們(men) 本土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寫(xie) 這麽(me) 一個(ge) 故事,應該也挺好看的”。

  機甲科幻片《明日戰記》的導演吳炫輝是特效師出身,從(cong) 業(ye) 20餘(yu) 年曾做過很多港片特效製作,比如曾三度獲得金像獎最佳視效獎的《風雲(yun) 2》《鬼蜮》《投名狀》,這次執導中國首部硬核機甲科幻片,他認為(wei) 《明日戰記》的特效鏡頭數量在亞(ya) 洲同類型片中首屈一指,“片中空戰和車上大戰兩(liang) 場戲加起來已經超過800多個(ge) 鏡頭,整個(ge) 影片特效製作用了五年,我們(men) 努力拍好,不會(hui) 讓觀眾(zhong) 稱這部戲為(wei) ‘偽(wei) 好萊塢’。”但他同時也表示,特效量在他眼中不是衡量視效的標準,他同樣看重的是挑戰與(yu) 創新,“這部電影在五年前啟動,如果你將時光倒轉到五六年前去想,那個(ge) 時候中國科幻電影發展比較薄弱,影片數量非常少,大家也基本沒有什麽(me) 科幻的概念。我和(《明日戰記》主演、製片人)古天樂(le) 是超級科幻迷,都對科幻電影有很多想法,最難的挑戰是整個(ge) 製作團隊究竟對科幻電影的知識或者理解程度有多高。拍古裝片我們(men) 輕車熟路,但做科幻片,現有的資料儲(chu) 備不多,而且大多是來自於(yu) 國外,所以古天樂(le) 希望能用自己的想法、出發點和技術去做。有很多困難和挑戰,我們(men) 需要去經曆和克服。”

  全麵升級

  特效技術與(yu) 國家科技發展同步加速,觀眾(zhong) 更信服

  很多觀眾(zhong) 都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之後,國產(chan) 電影在不同視效類型上進行了探索。張帆說,從(cong) 行業(ye) 內(nei) 部的普遍共識看,路陽執導的《刺殺小說家》的“赤發鬼”這個(ge) 角色,在國產(chan) 電影的視效中達到了一個(ge) 新高度,生物角色的技術難度上了一個(ge) 新台階。“大家喜歡去比一比哪個(ge) 更難,其實它不是一個(ge) 類型,沒法做比較。視效有不同的方向,就像大樹一樣,有很多分支,《刺殺小說家》《外太空的莫紮特》《獨行月球》等都在不同分支上走了很遠”。

  業(ye) 內(nei) 認為(wei) ,視效技術每三年都會(hui) 做一次迭代。在張帆看來,三年都是慢的,視效內(nei) 部的迭代很快,有時候一年多,整個(ge) 後期的製作流程都會(hui) 大變,包括內(nei) 部新技術的更新,內(nei) 部的整合開發,還是挺頻繁的。“我們(men) 前幾個(ge) 月剛更新的流程,現在又開發新的了,所以國內(nei) 的視效進步這麽(me) 快,我們(men) 隻能馬不停蹄地一直往前趕”。

  MOREVFX正在忙於(yu) 為(wei) 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的視效製作,電影將於(yu) 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相較於(yu) 4年前的《流浪地球》,張帆說,導演在第二部中的想法更跳躍一些,視效難度會(hui) 更高,“完全是高了1-2個(ge) 數量級,但在整體(ti) 視效質量上也會(hui) 有一個(ge) 大的提升”。

  目前國內(nei) 嚐試科幻題材的,大都是一些青年導演,比如郭帆、陳思誠、張吃魚等,這些導演給從(cong) 事視覺特效的張帆和李帥留下的印象是:比較能接受新鮮事物、對虛擬拍攝或動作捕捉都非常感興(xing) 趣。

  在拍攝《獨行月球》前,張吃魚導演對於(yu) 特效技術的了解和大多數人差不多,知道有這方麵的技術,具體(ti) 細節不是太了解,但他特別願意去學習(xi) 。李帥說,科幻題材的視效量肯定會(hui) 很大,如果有導演想要嚐試這個(ge) 類型,還是要多多了解學習(xi) 虛擬拍攝的流程,畢竟一些傳(chuan) 統的拍攝方式,已經滿足不了目前科幻類型的拍攝需求。

  對於(yu) 中國科幻片近年取得的成績和引發的自豪與(yu) 共鳴,丁燕來認為(wei) 科幻片是一個(ge) 很重要的電影類型,它其實跟國家的發展是緊密聯係的,《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令觀眾(zhong) 產(chan) 生自豪感和共鳴,“這是屬於(yu) 中國的科幻電影,屬於(yu) 我們(men) 自己的特效。也正是得力於(yu) 中國這些年航天技術的大力發展,我們(men) 這麽(me) 多衛星、空間站和航天員上天,做了很多科考的工作,所以才能夠令觀眾(zhong) 信服,感覺到《流浪地球》的很多背景是可以成真的,我們(men) 是可以做到的,這是我們(men) 中國的未來。能令觀眾(zhong) 產(chan) 生共鳴很重要,更會(hui) 拉近觀眾(zhong) 與(yu) 電影之間的距離,這樣中國科幻電影才會(hui) 發展,其實也是反向印證我們(men) 國家在科技發展方麵的強大,所以科幻類型片的不斷成功上映,一定也是我們(men) 國家實力的一種證明。”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