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訪世界氣象組織:今夏極端天氣頻發,或成全球未來常態

發布時間:2022-08-22 10:05:00來源: 新京報

  “往回看,今年夏天太熱了;往前看,今年夏天可能會(hui) 是最涼爽的一個(ge) 夏天。”8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應用氣象服務主管羅伯特·斯特凡斯基(Robert Stefanski)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發出警示,“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緊急行動,類似高溫幹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未來可能成為(wei) 常態。”

  2022年7月,全球出現罕見高溫熱浪,多國報告了超40℃的極端高溫。在歐洲,持續的熱浪、肆虐的野火、曆史性的幹旱接連來襲,給民眾(zhong) 生活、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工業(ye) 經濟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美國,半數以上地區都處於(yu) 幹旱狀態,多地迎來創紀錄的高溫;與(yu) 此同時,極端暴雨導致多州出現嚴(yan) 重洪災,已有數十人死亡。南美洲中部、非洲南部甚至北太平洋和南極半島附近,7月的氣溫均高於(yu) 平均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此前指出,全球範圍來看,2022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ge) 7月之一,平均溫度比1991年至2020年參考期高出近0.4℃。其中,北半球陸地溫度普遍高於(yu) 平均水平。

  “過去20年來,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數量明顯增加。”斯特凡斯基稱,這也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第六次報告相一致,即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更頻繁、更嚴(yan) 重。他指出,今年歐洲情況尤為(wei) 嚴(yan) 峻,而這也讓我們(men) 對全球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了一個(ge) 更深的了解。

  極端氣候事件正在對人類產(chan) 生多方麵的影響。對此,我們(men) 既需要采取行動減少這類氣候事件的發生、減輕它們(men) 對民眾(zhong) 的影響,更需要采取行動加速減排、從(cong) 根本上緩解氣候危機。“最關(guan) 鍵的是,行動。”斯特凡斯基強調。

  全球極端天氣增加,今年7月曆史第三熱

  新京報:有人說2022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因為(wei) 今年夏天世界上許多地區經曆了極端高溫和漫長的熱浪;也有人說展望未來數十年,2022年可能會(hui) 是最涼爽的一年,因為(wei) 未來可能會(hui) 出現比今夏更多的熱浪、更極端的高溫。你如何看待這兩(liang) 種說法?

  斯特凡斯基: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兩(liang) 種說法可能都是正確的。今年夏天,整個(ge) 歐洲經曆了有史以來最熱7月之一,(全球範圍內(nei) )第三熱的7月。而2022年還未結束,剛到8月。

  對於(yu) 另一個(ge) 說法“今年可能會(hui) 是最涼爽的一年”,很不幸的是,這也是有可能的。回頭來看,這是一個(ge) 非常炎熱的7月。但如果看一看聯合國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可以看到全球氣溫一直在升高。

  這正是全球麵臨(lin) 的一個(ge) 問題:往回看,今年夏天太熱了;往前看,若是不采取任何行動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很可能今年夏天會(hui) 是一個(ge) 涼爽的夏天。

  新京報:根據你的研究和觀察,全球極端氣候是否在增加?今年是近些年來最嚴(yan) 重的嗎?

  斯特凡斯基:我認為(wei) 今年可以說是情況最嚴(yan) 重的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和相關(guan) 合作夥(huo) 伴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極端氣候,可以看到,過去20年來,極端天氣的數量在增加。這是確鑿無疑的。但有一點,現在關(guan) 於(yu) 極端天氣的報道大大增加了,需要考慮進這一因素的影響。從(cong) 氣候專(zhuan) 家、保險公司等多個(ge) 消息源來看,他們(men) 完善的數據也都反映了相同的情況。

  歐洲今夏尤為(wei) 艱難,全球極端天氣未來或更頻繁

  新京報:歐洲似乎是今年夏天受極端天氣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幾乎整個(ge) 歐洲都遭遇了熱浪、野火和曆史性幹旱的侵襲。今年夏天對於(yu) 歐洲來說是否尤其艱難?

  斯特凡斯基:是的,歐洲遭到極端氣候重創。從(cong) 目前一些初步統計數據來看,今年——尤其是對歐洲而言,是最熱、最幹燥的一年之一。受影響最大的主要是西班牙、法國、瑞士、德國、英國等國。

  新京報: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人為(wei) 引發的氣候變化正在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更頻繁、更嚴(yan) 重。那麽(me) ,今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是否在你預期之內(nei) ?有什麽(me) 超出你預料的情況嗎?

  斯特凡斯基:每次發生極端氣候事件,我們(men) 都是驚訝的。但正如我們(men) 正在討論的,2022年——尤其是2022年歐洲的情況,讓我們(men) 對未來可能會(hui) 發生什麽(me) 有了一個(ge) 更深入的認識。這也是和IPCC報告相一致的。正如預測的那樣,我們(men) 正在看到更多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這令人非常沮喪(sang) 。對於(yu) 這個(ge) 預測,我們(men) 一直希望它是錯的。所以,更直接的回答是:(出現更多、更嚴(yan) 重的極端天氣)在我們(men) 預期之內(nei) ,但作為(wei) 一個(ge) 人類,我們(men) 從(cong) 不希望它們(men) 會(hui) 出現。

  從(cong) 科學家的角度來說,這是我們(men) 預計會(hui) 發生的事。如IPCC報告所說,洪災和幹旱就會(hui) 更頻繁。同一個(ge) 地方同一個(ge) 時期不會(hui) 同時出現洪災和幹旱。但在不同年份,同一個(ge) 地方可能既會(hui) 出現嚴(yan) 重洪災,也會(hui) 出現極端幹旱。

  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極端天氣多層麵影響人類

  新京報:熱浪和幹旱不僅(jin) 會(hui) 影響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它們(men) 還在損害許多國家的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因此很多人擔心,這些極端氣候事件會(hui) 惡化當前正在持續的糧食危機。對此你怎麽(me) 看?氣候危機會(hui) 如何影響全球糧食供應?

  斯特凡斯基:這確實是一個(ge) 問題,但也應考慮到其他情況。以製作麵包的主要原料小麥為(wei) 例,世界各地都在種植這一作物,包括中國、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ya) 等,這些國家的小麥全部受到影響可能很罕見。在歐洲,小麥、玉米等產(chan) 量可能會(hui) 下降,但可能其他地區的會(hui) 補上。此外,糧食安全問題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生產(chan) ,還在於(yu) 供應和分配等方麵,這些問題非常嚴(yan) 重。回到幹旱(對糧食危機影響的)問題,在東(dong) 非,這個(ge) 地區連續4年降雨低於(yu) 正常水平,目前仍處在幹旱中。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已經研究幾個(ge) 月了。

  新京報:熱浪幹旱以及洪水,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可見可感的影響。正如氣候變化可能會(hui) 影響全球糧食供應,它還有哪些潛在的間接影響?

  斯特凡斯基:的確如此,野火、幹旱以及洪水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肉眼可見影響。氣候變化帶來的另一個(ge) 主要影響,雖然看上去並不十分明顯,但也是切實發生的,那就是海平麵的上升。許多科學家都在關(guan) 注南極、冰川和山脈,它們(men) 融化的速度要比預期更快。

  這可能是我們(men) 很少談及的事情,盡管整體(ti) 速度相對較為(wei) 緩慢,但海平麵確實在不斷上升。雖然它不如野火那般引人注目,但隨著海平麵持續上升,這將對上海、尼斯、邁阿密等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人群居住的沿海城市帶來巨大影響。

  如果不采取行動,極端氣候事件或將成常態

  新京報:今年發生的一係列極端氣候事件反映出了什麽(me) ?這是否說明氣候危機變得更加嚴(yan) 重?類似今夏的熱浪與(yu) 幹旱會(hui) 成為(wei) 未來的“新常態”嗎?

  斯特凡斯基:如果持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ti) ,全世界也不對此采取緊急行動的話,那麽(me) 類似的極端天氣很有可能變成未來的常態。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men) 仍可以改變這種糟糕的局麵,未來並不是注定的,我們(men) 可以努力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希望這將有助於(yu) 穩定氣候。如果不改變、不行動,那麽(me) 類似今夏的熱浪與(yu) 幹旱還將在未來繼續上演。

  新京報:麵對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各國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以減輕其對公眾(zhong) 的影響?對於(yu) 普通民眾(zhong) 而言,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哪些方法應對氣候危機?

  斯特凡斯基:首先,政府應努力製定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政策。其次,世界氣象組織強烈建議各國政府建立良好的提前預警係統,並對極端氣候事件做好準備計劃。例如,政府須與(yu) 國家氣象局以及公共衛生機構討論熱浪預警計劃,與(yu) 農(nong) 業(ye) 部門商議幹旱與(yu) 洪水問題。

  普通民眾(zhong) 也可以為(wei) 應對氣候危機做出許多努力。他們(men) 可以做更多的回收利用,出行多騎自行車。民眾(zhong) 甚至可以主動推動政府做出改變,要求他們(men) 頒布有助於(yu) 迅速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的政策。

  新京報:在你看來,應對氣候危機最重要的舉(ju) 措是什麽(me) ?

  斯特凡斯基:其實,我們(men) 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不隻包括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氣體(ti) 。公眾(zhong) 和政府也需努力提高能源使用的可持續性。

  新京報記者 謝蓮 欒若曦 姚遠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