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科醫生援藏:讓新生兒疾病篩查在高原“拉開帷幕”
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 題:北京兒(er) 科醫生援藏:讓新生兒(er) 疾病篩查在高原“拉開帷幕”
作者 劉玥晴 楊程晨
“以前,醫院沒有兒(er) 科,兒(er) 童都由成人內(nei) 科的醫生收治。”
北京市委組織部第八批援藏醫療隊醫生於(yu) 海梅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分享她2016年幫助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人民醫院建立兒(er) 科的經曆。
於(yu) 海梅是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兒(er) 科副主任醫師。2016年6月接到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號召後,她率先報了名。為(wei) 較快提升當地整體(ti) 醫療水平,與(yu) 於(yu) 海梅“組團”援藏的還有婦產(chan) 科、檢驗科、外科以及全科醫生。
北京市新生兒(er) 疾病篩查初篩率高於(yu) 95%,但當時堆龍德慶的初篩率還不足30%。“新生兒(er) 疾病篩查率低是兒(er) 科落後的表現。”於(yu) 海梅介紹,當地沒有新生兒(er) 篩查的意識,使得先天性心髒病、耳聾、先天性髖關(guan) 節發育不良等疾病無法被及時發現和醫治,嚴(yan) 重影響兒(er) 童和家庭的生活質量。
她指出:“建立兒(er) 科、提高當地新生兒(er) 疾病篩查率迫在眉睫。”
出發前,於(yu) 海梅了解到,對口支援醫院不具備建立兒(er) 科的設備條件。因此,她申請購買(mai) 了兒(er) 科急救書(shu) 籍、喉鏡、新生兒(er) 心肺複蘇囊等上千元人民幣的物資,為(wei) 建兒(er) 科做準備。
2016年7月,初到堆龍德慶的於(yu) 海梅看著醫院的醫療資源心中一緊,“(醫院)沒有專(zhuan) 業(ye) 的兒(er) 科醫生,也沒有相關(guan) 的診療製度”。於(yu) 是,她開始對該院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講解兒(er) 科專(zhuan) 業(ye) 診療知識、培養(yang) 科學診療理念。當地醫務人員也對這位來自北京的兒(er) 科醫生非常信任,認真閱讀兒(er) 科書(shu) 籍,經常和於(yu) 海梅討論所學內(nei) 容。建立兒(er) 科的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拉開了帷幕。
同時,於(yu) 海梅大力推廣新生兒(er) 疾病篩查,積極向病人家屬、家長宣傳(chuan) 篩查的作用。她向當地藏族居民普及,若先天性髖關(guan) 節發育不良兒(er) 童未得到及時診療,那麽(me) 2歲左右症狀明顯後,隻得通過手術幹預,但若盡早進行篩查,僅(jin) 需佩戴矯正帶便可糾正。“金錢和時間成本更低,孩子也不痛苦。”
於(yu) 海梅也不斷幫助當地醫生提升對篩查的認知。從(cong) 較為(wei) 簡單的新生兒(er) 聽力篩查開始,她要求為(wei) 每個(ge) 出生的新生兒(er) 做聽力篩查,帶著醫生們(men) 實操實練,提高檢查的正確率,並教授他們(men) 如何與(yu) 未通過檢查的患者家長溝通。
於(yu) 海梅還定期對院內(nei) 產(chan) 科、內(nei) 科人員進行新生兒(er) 心肺複蘇技能培訓。在她的帶領下,這些首次接觸新生兒(er) 心肺複蘇的“菜鳥醫生”,經過不斷學習(xi) 和演練,操作得越來越熟練。那一年,他們(men) 成功搶救了新生兒(er) 10餘(yu) 例。
但兒(er) 科的建立仍需各項管理規章和診療常規來支撐。為(wei) 此,於(yu) 海梅堅持白天看診、晚上繼續寫(xie) 文件,有時甚至需要邊吸氧邊工作。經過3個(ge) 多月的努力,堆龍德慶區人民醫院兒(er) 科從(cong) 無到有。該醫院也於(yu) 2016年底通過了二級乙等醫院審核。
兒(er) 科初具規模為(wei) 當地兒(er) 童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於(yu) 海梅回憶,許多家長激動地用藏語表示感謝。“雖然聽不懂,但看到他們(men) 手裏拿著的哈達,就都明白了。”
帶著堆龍德慶民眾(zhong) 的不舍,於(yu) 海梅於(yu) 2017年8月結束援藏工作回到北京。但她與(yu) 曾共事的當地醫生一直保持著聯係,解答他們(men) 遇到的診療新問題,分享相關(guan) 的成功案例。
5年過去了,她仍十分掛念那裏的孩子們(men) 。“我很多時候在想,如果有機會(hui) 可以再申請援藏一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