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可持續生活消費升溫 無痕生活不應成為生意密碼

發布時間:2022-08-23 15: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年輕人崇尚的無痕生活不應成為(wei) 生意密碼

  以前在螞蟻森林積攢能量,比拚誰“種樹”多的年輕人,日常生活中是怎麽(me) 做的?

  “最近喝奶茶沒有用一次性吸管,也沒有拿裝奶茶的塑料袋子”“我找到了空瓶回收的地方”“這個(ge) 夏天的空調都保持在了26度”……95後環保博主“壹個(ge) 袋子”創建的“無痕生活”豆瓣小組中,一些年輕人分享了自己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yu) 微環保的經曆。如今,組內(nei) 成員已有3萬(wan) 餘(yu) 人。

  這一屆年輕人的環保理念,正在融入吃、穿、住、行、用、遊的方方麵麵,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貼上了時尚標簽,近年來受到諸多行業(ye) 的關(guan) 注。

  根據DT財經發布的《2021中國青年綠色行為(wei) 報告》,對於(yu) 大多數人來說,環保不是為(wei) 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給自己立人設,而是真切希望自己和世界能變得更好。超七成用戶會(hui) 主動關(guan) 注綠色消費屬性,更青睞具有環保意識的品牌與(yu) 產(chan) 品。其中,00後、90後綠色消費意識最強。

  43%的受訪者願意為(wei) 環保付費

  北京北鑼鼓巷胡同裏,一家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色簡約門牌十分醒目。作為(wei) 北京首家聚焦“零浪費”生活場景的商店,很多年輕人將這裏視為(wei) 新的打卡地:和象征環保的綠色大門合個(ge) 影,購買(mai) 一袋“可持續咖啡”,帶走一隻天然除臭膏的同時開啟可持續生活之旅……

  前不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這家零浪費無包裝商店探店。店裏的物品分場景陳列著,從(cong) “零浪費廚房”裏的各種食器、廚具,“零浪費浴室”裏的沐浴刷、香皂,再到“零浪費旅遊”可便捷攜帶的東(dong) 西,每個(ge) 區域都有手寫(xie) 標簽展現商品背後的可持續理念。一名店員告訴記者:“零浪費是一種生活方式。店內(nei) 很多產(chan) 品都是主理人團隊研發生產(chan) 的,用料天然環保,使用後產(chan) 生的汙染大大降低,這樣從(cong) 源頭開始減少垃圾的產(chan) 生,物盡其用,也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精簡和高品質。”

  95後北京女孩楊樂(le) 在網上曬過在這家商店打卡的照片,她十分認同零浪費生活理念,她說:“在未來,材料應來源於(yu) 自然並終歸於(yu) 自然,把生態理念融入設計的過程,就是人類反哺自然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了解這樣的可持續生活理念,原來觸手可及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很環保,能一起給地球‘減負’真的很酷。”

  與(yu) “零浪費”一樣持有環保理念的可持續集合商店“禾希有物”平台上,集合了百餘(yu) 種可持續好物,他們(men) 的口號是“為(wei) 美好生活做對的選擇”。最近,由他們(men) 自主設計生產(chan) 的咖啡渣隨行杯、花盆等成了爆款,還和不同品牌推出了聯名款,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每年全世界生產(chan) 的咖啡渣超過600萬(wan) 噸,咖啡渣處理是個(ge) 問題。“這麽(me) 龐大的數字能帶來多少影響,是我們(men) 無法想象的。咖啡渣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處理,會(hui) 產(chan) 生大量甲烷氣體(ti)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氣溫上升,產(chan) 生溫室效應。”“禾希有物”創始人、CEO鄒維維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基於(yu) 這樣的社會(hui) 問題,他們(men) 希望通過咖啡渣係列產(chan) 品,給出回收利用的一種新答案。

  不僅(jin) 是生活用品,記者瀏覽購物網站還發現,無論是知名國際品牌還是小眾(zhong) 設計師服飾,采用環保棉、環保絲(si) 綢等天然麵料的企業(ye) 越來越多,“可持續生活”逐漸開始流行。從(cong) 埃森哲發布的《2022中國消費者洞察》報告也可以看出,43%的受訪者願意為(wei) 環保產(chan) 品或包裝支付溢價(jia) ,且收入水平越高,為(wei) 環保特質付費的意願越強烈。

  每一個(ge) 行業(ye) 都值得用綠色賦能

  創辦“禾希有物”之前,鄒維維曾在一家廣告公司從(cong) 事品牌策略相關(guan) 工作近6年。偶然間她了解了兩(liang) 個(ge) 女留學生回國創業(ye) 的故事,靠著犛牛絨生產(chan) 圍巾、帽子等服飾,她們(men) 把專(zhuan) 賣店開到了全世界,還解決(jue) 了犛牛產(chan) 地牧民的就業(ye) 問題。“原來還有這樣的社會(hui) 企業(ye) ,既可以賣優(you) 質的產(chan) 品,又解決(jue) 了社會(hui) 問題”。鄒維維把這個(ge) 故事視為(wei) “自己職業(ye) 生涯的轉機”。在深入了解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hui) 企業(ye) 創新項目後,2018年年底,“禾希有物”成立的時機成熟了,“我想把經過篩選的全球範圍內(nei) 的可持續好物,推薦給更多消費者,帶動可持續消費”。

  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yu) 2060年“碳中和”目標。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ye) 者,不僅(jin) 自己關(guan) 注可持續發展,還在用專(zhuan) 業(ye) 技術和內(nei) 心的熱愛去賦能。

  “我們(men) 關(guan) 心你的寵物,也關(guan) 心這個(ge) 地球”,這是自然創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許嶽虎的初心。他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上學時加入環保協會(hui) ,一直希望做些事情讓地球變得更好。2011年前後,他在北京周邊租了一家農(nong) 場,試圖探索城鄉(xiang) 互助的可持續生活方式。“城市廚餘(yu) 垃圾太多了,但當時,怎麽(me) 把廚餘(yu) 垃圾變為(wei) 農(nong) 業(ye) 中的有機肥,這是一個(ge) 難題”。直到許嶽虎在國外環保圈了解到昆蟲黑水虻,不僅(jin) 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無毒無害,還“不挑食”——瓜果蔬菜、剩菜剩飯等各種廚餘(yu) 都是它的食物,“這是地地道道的變廢為(wei) 寶的小能手”。2016年,他決(jue) 定專(zhuan) 注研發黑水虻生物技術,解決(jue) 以餐廚垃圾為(wei) 代表的有機固體(ti) 廢棄物問題。如今,公司不僅(jin) 完成了從(cong) 品種選育、自動化養(yang) 殖、原料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品應用以及全流程質量標準化體(ti) 係的全產(chan) 業(ye) 鏈布局,還在國內(nei) 多地籌備和落地了昆蟲蛋白工廠,擁有自主技術專(zhuan) 利30餘(yu) 項。

  “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讓寵物得到更好的食物,更加健康?”許嶽虎基於(yu) 此啟動了“昆蟲計劃”,去年6月推出了國內(nei) 第一款以昆蟲作為(wei) 主原料的昆蟲蛋白犬糧,至今已生產(chan) 了三批30多噸犬糧。今年,昆蟲蛋白貓糧也已上市,“經估算,貓咪每食用一袋‘昆蟲計劃’貓糧減少的碳排放量,和以牛肉為(wei) 主原料的貓糧相比,相當於(yu) 節約了4度電”。

  和許嶽虎一樣,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dong) )讀書(shu) 時白煜琦就加入了學校的綠色環保協會(hui) 。2017年,他和團隊成員開始進行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教育,後來正式成立地球有鴨(青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針對青少年的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2019年,22歲的他作為(wei)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hui) 選派的中國青年代表,在聯合國青年氣候峰會(hui) 上分享了環保經驗。其實白煜琦選擇到山東(dong) 青島讀書(shu) ,也是因為(wei) 家鄉(xiang) 的汙染曾經十分嚴(yan) 重,“為(wei) 了看一看、學一學,怎樣讓環境變好一些”。

  “包括課程包開發,人工智能軟硬件設施研發,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和師資培訓等,其中也有研學課程,從(cong) 課堂到實踐,讓當代和下一代的地球公民有意識地與(yu) 地球一起變得更好。”在白煜琦看來,不僅(jin) 是教育行業(ye) ,每一個(ge) 行業(ye) 都值得用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賦能。

  可持續理念不應成為(wei) “生意密碼”

  盡管當下的可持續生活消費逐漸升溫,但時間退回到“禾希有物”成立之初,“社會(hui) 上對可持續生活的關(guan) 注氛圍並不像如今這樣濃厚,大家談論環保也不是特別的多”。

  鄒維維坦言,最初作為(wei) 好物集合平台,“是希望提供一些更好設計的產(chan) 品給大家使用,至今為(wei) 止我們(men) 的選品標準一直是關(guan) 注產(chan) 品質量、價(jia) 格、性價(jia) 比、使用感和價(jia) 值感,最後才是哪個(ge) 品牌或生產(chan) 商生產(chan) 產(chan) 品,要解決(jue) 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問題或者環境問題。”

  在與(yu) 消費者接觸過程中,鄒維維認為(wei) ,普通消費者觀念中,好產(chan) 品往往是指可以長久有效使用的,“然後才會(hui) 看到好產(chan) 品背後解決(jue) 的環境問題、社會(hui) 問題,或在某一個(ge) 領域的可持續屬性,那就是更好的產(chan) 品了。如果空有理念,但產(chan) 品本身的設計、使用感不好,也不能稱為(wei) 好產(chan) 品”。

  正是如此,環保或可持續屬性不應一味被設置成“生意密碼”。pta植物聯盟(pta即plant technology alliance——記者注)共同發起人程丹認為(wei) ,“可持續發展是全行業(ye) 、全人類的目標,很多年輕的創業(ye) 者會(hui) 把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當作自己創業(ye) 的基石”。作為(wei) 專(zhuan) 注於(yu) 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學習(xi) 社區,他們(men) 還創建了原子基金,既陪伴創業(ye) 者成長又提供資金支持。她說:“麵向市場、麵向用戶消費者時,環保不能當作標簽去售賣。可持續發展是未來所有創業(ye) 者都需要融入企業(ye) 血液的關(guan) 鍵因素,隻有這樣才能夠走得更長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