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做京港澳企業創新、青年發展的“集線器”
作者:本報見習(xi) 記者 張文驍 本報記者 龔亮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3日 12版)
【看點】
連接、集聚、整合、放大京港澳三地資源——中關(guan) 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凱將他所在的中心形容為(wei) “集線器”。自2017年成立以來,服務京港澳三地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助力港澳青年在京發展是中心的主要工作。
中心作為(wei) 集線器,連接京港澳三地眾(zhong) 多企業(ye) 、科研、人才、資本資源,同時也充分了解他們(men) 的優(you) 勢和需求。如何讓這些資源充分配置,是這個(ge) 集線器的關(guan) 鍵作用所在。
“我們(men) 的其中一項工作是了解港澳不同高校的優(you) 勢專(zhuan) 業(ye) 和團隊,結合他們(men) 的特性與(yu) 內(nei) 地企業(ye) 和高校進行對接。”在張凱看來,香港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國際級的專(zhuan) 家人才,但是他們(men)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這為(wei) 兩(liang) 地合作提供了契機”。
在中心的推動下,浪潮(北京)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與(yu) 香港城市大學在先進計算架構領域實現聯合研發;香港大學博士張鑫創辦的中科搏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與(yu) 澳門大學圍繞基於(yu) 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無創腦血氧研究展開深入合作……
港澳企業(ye) 進入內(nei) 地發展看中的是內(nei) 地科技成果轉化的潛力,“但他們(men) 不知道內(nei) 地的市場規律、企業(ye) 的運作模式以及如何與(yu) 政府洽談落地”。這就需要中心助力推動企業(ye) 與(yu) 相關(guan) 機構對接。
華港龍生物科技是香港城市大學孵化的項目,他們(men) 在“京港青創杯”創業(ye) 大賽上獲得亞(ya) 軍(jun) ,目前已落地廣州,進入臨(lin) 床和產(chan) 業(ye) 化階段。“我們(men) 了解他們(men) 的技術特性和產(chan) 業(ye) 化需求,根據地方政府的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方向,幫助他們(men) 落地。”張凱這樣介紹中心發揮的作用。
為(wei) 了京港澳企業(ye) 成長發展,中心還會(hui) 幫助企業(ye) 進行投融資,開拓市場。遨天科技是一家誕生於(yu) 中關(guan) 村,專(zhuan) 注商業(ye) 衛星電推進係統的高科技企業(ye) 。在中心的幫助下,企業(ye) 迅速獲得多輪融資。前不久,還與(yu) 香港航天集團簽下商用電推進產(chan) 品的商務合同。
得益於(yu) 香港特區政府和高校的投入,這幾年香港科創企業(ye) 數量快速增長,與(yu) 內(nei) 地合作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意願不斷增強。過去5年間,中心已服務1800餘(yu) 家企業(ye) ,其中港澳企業(ye) 占到三分之一。
近年來,京港兩(liang) 地政府高度重視兩(liang) 地的科技協同創新。2021年,中心承接了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與(yu) 香港貿易發展局共同啟動的“京港科技協同創新平台”工作,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張凱預計,中心未來服務港澳企業(ye) 的數量會(hui) 越來越多。
去年,中心進行關(guan) 於(yu) 港澳青年赴京在京的調研。調研發現,很多港澳青年有在京實習(xi) 就業(ye) 的意願,但是缺乏渠道。
針對這一問題,中心一方麵搭建資訊平台,通過微信群、公眾(zhong) 號以及媒體(ti) ,麵向港澳青年發布實習(xi) 就業(ye) 信息;另一方麵,幫助學生與(yu) 企業(ye) 建立直接溝通的渠道。
談到這裏,張凱再次使用了“集線器”的比喻:中心連接港澳青年和中關(guan) 村科技型企業(ye) 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具體(ti) 而言,可以幫他們(men) 將簡曆直接遞送給用人單位,並請來企業(ye) 的人力資源部門對他們(men) 進行麵試指導和培訓。“但這並不意味著直接錄取,企業(ye) 還是會(hui) 按照他們(men) 的標準招聘,中心相當於(yu) 一個(ge) ‘綠色通道’。”張凱補充說。
最近,中心剛剛聯係字節跳動和奇虎360公司兩(liang) 家企業(ye) 麵向港澳青年開放申請,有40多名學生被錄取。談到為(wei) 什麽(me) 選擇科技型企業(ye) 時,張凱說,在這些企業(ye) 實習(xi) 能讓他們(men) 了解到中關(guan) 村科技創新的活力與(yu) 發展,通過實習(xi) 讓學生們(men) 重新認識內(nei) 地,“讓他們(men) 了解內(nei) 地的發展早已不是最早認知的那樣”。
根據張凱的觀察,很多在內(nei) 地讀書(shu) 的港澳青年麵臨(lin) 很大的求學壓力,往往自信心不足。他舉(ju) 了一個(ge) 香港女孩的例子:這個(ge) 女孩在華北電力大學學習(xi) 電力工程,中心將她推薦到中關(guan) 村一家企業(ye) 實習(xi) 。實習(xi) 過程中,她了解了內(nei) 地企業(ye) 運作方式,學會(hui) 如何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運用於(yu) 實踐,更重要的是,“她發現在內(nei) 地生活、就業(ye) 並沒有想象中那麽(me) 難”。畢業(ye) 後,她選擇留在內(nei) 地工作。
“實習(xi) 的魅力在於(yu) ,這些港澳學生的優(you) 勢,包括國際化視野、英文能力能在實習(xi) 中發揮作用。通過實習(xi) ,他們(men) 會(hui) 更加愛上內(nei) 地。”張凱說。
依托中關(guan) 村,麵向京港澳,中關(guan) 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中心正以其獨特的模式,持續助力京港澳企業(ye) 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幫助港澳青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本報見習(xi) 記者 張文驍 本報記者 龔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