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設計我們自己的乙烯壓縮機

發布時間:2022-09-07 15:54:00來源: 人民日報

  人物名片

  薑妍:1973年出生,現任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她設計了我國第一台自主知識產(chan) 權乙烯壓縮機,還主導設計了多個(ge) 項目的國產(chan) 化超低溫壓縮機。曾獲得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

  “我們(men) 的客戶,每家的要求和使用情況都不太一樣。這些年,我基本跑遍了全國所有的乙烯壓縮機用戶現場,隻要使用了我們(men) 生產(chan) 的壓縮機,我都會(hui) 到實地去了解情況。”想要麵對麵采訪薑妍並不容易,而她發給記者的一份出行記錄顯示,今年以來,她已經走了40多個(ge) 城市,總裏程超過29萬(wan) 公裏。

  正是這樣一位風風火火的女工程師,帶領團隊成功研發設計了我國第一台自主知識產(chan) 權乙烯壓縮機、第一台百萬(wan) 噸級乙烯壓縮機,為(wei) 中國石化裝置安上了“中國芯”。

  跟著老工人師傅入門,7年多記錄10多本技術參數筆記

  1997年,從(cong) 原沈陽化工學院畢業(ye) 後的薑妍來到了沈陽鼓風機廠工作。工作伊始,她並沒有被安排到壓縮機設計部門這樣的重要技術部門,隻是從(cong) 事簡單的壓縮機配套工作。

  “我不如別人聰明,必須‘笨鳥先飛’。”薑妍回憶。於(yu) 是,她每天總是第一個(ge) 來到單位,打掃好工位,拿出筆記本,為(wei) 一天的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帶我入行的老師傅們(men) 虛心的工作態度,無私奉獻、勤懇樸實的品質,深深地影響了我。”薑妍告訴記者,為(wei) 了趕工期,大家勁往一處使,相互幫助。班組裏不少熟練的老工人把自己的活幹完了就去幫助新工人,大家夥(huo) 一起把當天的任務徹底完成後才下班,絕不拖延。“每次工作完成後,大家一起收拾工作台、整理各種工具,為(wei) 明天的工作做準備,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正是這段經曆教會(hui) 了我嚴(yan) 謹、細致和認真,激勵著我不斷努力,勇於(yu) 突破、攻克難關(guan) 。”薑妍說。

  就這樣,利用7年多的時間,薑妍每天跟著老工人師傅認真學習(xi) ,光是記錄各種技術參數的筆記本,就足足有10多本。“即便工作再簡單,我也沒有感到絲(si) 毫的枯燥和乏味,那些積累的資料反而為(wei) 我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薑妍回憶。

  白天奔波於(yu) 各大煉化廠,晚上熬夜改圖紙,成功設計我國第一台自主知識產(chan) 權乙烯壓縮機

  “壓縮機一響,黃金萬(wan) 兩(liang) ;壓縮機一停,效益為(wei) 零”。壓縮機,被稱為(wei) 乙烯生產(chan) 設備的“心髒”,而乙烯這個(ge) 占據石化產(chan) 品70%以上的化工品,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然而一段時間內(nei) ,由於(yu) 缺少乙烯壓縮機的研發技術,我國隻能租賃和購買(mai) 國外設備,每年支出高達50多億(yi) 元。

  2006年,沈鼓集團承擔了研製乙烯壓縮機的任務。“剛接到任務時,來不及多想就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薑妍回憶,當時,擺在她麵前的困難有很多:國內(nei) 的相關(guan) 資料幾乎為(wei) 零,國外技術層層封鎖。但她從(cong) 沒有想過打退堂鼓,從(cong) 黑龍江到廣東(dong) ,從(cong) 遼寧到福建,剛剛三十出頭的薑妍每天奔波穿梭於(yu) 各大煉化廠,吃力地爬上幾十米高的進口乙烯設備台,認真記錄設備的外觀結構和運行情況;晚上她又熬夜整理數據和資料,一點點改進設計圖紙。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個(ge) 小時,300多份圖紙像小山一般堆滿工作台,電腦屏幕上的數據密布排列,一旁的飯菜從(cong) 溫熱到冰冷也顧不上吃幾口。

  設計、試車失敗、修改、再失敗、再修改……直到2010年1月8日,薑妍設計的45萬(wan) 噸乙烯壓縮機試車成功,實現了我國乙烯壓縮機領域零的突破。隨後,她一鼓作氣,帶領團隊又成功設計了百萬(wan) 噸級乙烯壓縮機,徹底終結了我國乙烯壓縮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少數幾個(ge) 具有百萬(wan) 噸級乙烯壓縮機設計製造能力的國家之一。

  踏踏實實潛心鑽研,在設計一線見證技術進步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沈鼓自主研發的重大裝備再創輝煌:成功研製了西氣東(dong) 輸長輸管線壓縮機、用於(yu) 航空航天試驗的大風洞壓縮機等一大批重大裝備;薑妍也主持設計了中海油殼牌120萬(wan) 噸/年乙烯裝置用壓縮機組。這使我國成為(wei) 世界上極少數具有百萬(wan) 噸級乙烯“三機”(乙烯機、丙烯機、裂解氣壓縮機組)設計製造能力的國家。

  “國之重器,不立於(yu) 自身,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會(hui) 受製於(yu) 人,在7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沈鼓人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wei) 立身之本,壓縮機項目的成功研發,正是得益於(yu) 這種堅守。”薑妍感慨,25年來,她從(cong) 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wei) 高級工程師,在設計一線見證和全程參與(yu) 了沈鼓的技術進步。這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創新”這個(ge) 詞。

  在沈鼓有個(ge) “鐵規矩”,那就是研發經費和員工培訓經費“兩(liang) 個(ge) 經費不得削減”。而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沈鼓研究院、沈鼓大連理工研究院等為(wei) 主體(ti) 的“兩(liang) 站三院五中心”技術研發體(ti) 係,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chan) 學研聯合新模式,擁有1600多人的研發隊伍,企業(ye) 科研實力、產(chan) 品試驗和檢測水平均處於(yu) 國際先進水平。

  “當下,國家十分重視科技創新,每當聽到有高新技術被研發出來,那種興(xing) 奮感和幸福感無以言表。現在正是科技創新大發展大繁榮的好時候,對於(yu) 基層工作者,能踏踏實實潛心鑽研,為(wei)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也是個(ge) 人價(jia) 值的體(ti) 現。”薑妍說。

  ■記者手記

  持續深耕 終有所獲

  在采訪過程中,薑妍給記者分享了這樣一則故事:在相隔10多年參觀同一家企業(ye) 時,一名磨焊縫的工人仍堅守在同一個(ge) 崗位上。她覺得,作為(wei) 一名科研工作者,就需要這種堅守和踏實的精神,要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

  薑妍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曾這樣評價(jia) 她:“在我的學生裏,她可能不是理論功底最紮實的一個(ge) ,但卻是學習(xi) 態度最好的一個(ge) 。她求知若渴的勁頭,誰都比不上。”在薑妍看來,科研攻關(guan) 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踏實。踏踏實實做實驗、一個(ge) 一個(ge) 記數據,這些看似枯燥無味的工作,卻能為(wei) 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像薑妍一樣,一線科研工作者們(men) 的研究之路雖然很艱辛、會(hui) 遇到不少挫折,但隻要坐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持續深耕鑽研,終究會(hui) 有所收獲。

  本報記者 劉洪超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