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七國專家學者齊聚山東濰坊 獻策“不毛之地”改良利用

發布時間:2022-09-08 09:1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濰坊9月7日電(孫婷婷)通過氣象信息、土壤參數、水產(chan) 養(yang) 殖、蟲害展示等監測設備,海水稻、小龍蝦的種植生長情況以及鹽堿地的降鹽情況在海水稻實時數據檢測中心的大屏幕上“一目了然”。這是記者9月7日在山東(dong) 濰坊海水稻三產(chan) 融合發展示範區看到的景象。該示範區是濰坊改良利用鹽堿地的成功示範。

  山東(dong) 有近900萬(wan) 畝(mu) 鹽堿地,僅(jin) 濰坊市就有226萬(wan) 畝(mu) ,約占該省的四分之一。濰坊因地製宜開展深溝、暗管排鹽、淡水灌溉洗鹽、土地平整以及地膜覆蓋抑鹽等做法,改良利用效果和生態效果顯著,讓昔日的“不毛之地”,能夠種植玉米、小麥、耐鹽堿水稻等糧食作物。

  時下,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hui) 在濰坊召開。濰坊市委書(shu) 記江敦濤在會(hui) 上介紹濰坊鹽堿地改良利用做法時介紹說,通過“水利工程+有機肥+地膜覆蓋+耐鹽作物+秸稈還田”技術模式,土壤PH值下降至0.25左右,糧食產(chan) 量年均增產(chan) 約240公斤,畝(mu) 均增收約提高300元人民幣。

  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江成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山東(dong) 把鹽堿地作為(wei) 重要的耕地後備資源,已培育耐鹽堿植物新品種200餘(yu) 種,創新了一批鹽堿耕地種植模式,並將繼續探索具有鹽堿地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山東(dong) 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省,在農(nong) 業(ye) 領域取得的成就中,飽含山東(dong) 人民長期與(yu) 土地鹽堿化抗爭(zheng) 的艱辛付出和不懈努力。”

  鹽堿地廣泛分布在全球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麵積超過8.3億(yi) 公頃,亞(ya) 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均有廣泛分布,是全球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hui) 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ya) 、阿聯酋、保加利亞(ya) 等國家土壤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齊聚,分享各國鹽堿地改良利用的經驗做法,獻策土壤健康和全球糧食安全。

  阿聯酋氣候變化與(yu) 環境部部長瑪麗(li) 亞(ya) 姆·賓特·穆罕默德·穆海莉十分看中鹽堿地的經濟價(jia) 值。她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鹽堿化影響了阿聯酋超34%的土壤,且因地下淡水鹽度增加而加劇。阿聯酋通過種植耐鹽作物,研究耐鹽耐熱作物的遺傳(chuan) 結構,研發新型灌溉係統以及整合水產(chan) 養(yang) 殖、鹽土植物和紅樹林種植等舉(ju) 措“破題”土壤鹽堿化,推動農(nong) 業(ye) 高效、可持續發展。

  “人類行為(wei) 是全球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國際生物鹽堿農(nong) 業(ye) 中心總幹事傑夫·阿爾紮布表示,隨著全球人口增長,生產(chan) 性土地受到關(guan) 注。對於(yu) 以農(nong) 業(ye) 為(wei) 經濟主體(ti) 的國家來說,土壤健康對於(yu) 創造就業(ye) 和保障生計至關(guan) 重要,鹽堿化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我們(men) 不僅(jin) 需要防止土地退化,還要進行土地複墾,投資土地修複應該納入綠色修複戰略,以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

  全球鹽堿地約十分之一在中國,而中國在對鹽堿地“起死回生”的改良利用過程中,探索出諸多經驗。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首席專(zhuan) 家楊勁鬆在作題為(wei) 《鹽堿地的改良利用與(yu) 優(you) 化管理》主題報告時表示,中國基於(yu) 西北灌區鹽堿地、西北內(nei) 陸鹽堿地、東(dong) 北蘇打鹽堿地、黃淮海平原鹽堿地以及濱海鹽堿地五大鹽堿地類型,探索出上覆下改阻鹽控鹽、暗管排水脫鹽控鹽、耕作破土壤粘閉降鹽等技術。“今後,我們(men) 還應側(ce) 重高效節水型鹽堿地治理利用、生態長效型鹽堿地治理利用等技術研發。”

  大會(hui) 發布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hui) 濰坊倡議》提出,各國共同開展鹽堿地資源潛力評估、動態監測評價(jia) 、技術研發推廣等工作,健全相關(guan) 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土壤健康國際交流。同時,各國加強鹽堿地合理開發利用、土地鹽堿退化阻控等方麵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品種的研發及推廣應用。

  本屆大會(hui) 以“鹽堿地綜合利用與(yu) 糧食安全”為(wei) 主題。大會(hui) 期間,還將舉(ju) 辦“大食物觀”下的鹽堿地改良利用、鹽堿地資源現狀與(yu) 潛力評價(jia) 、鹽堿地改良實踐與(yu) 健康管理、鹽堿地生態建設與(yu) 可持續發展利用等主題論壇。(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