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論文:作物產量下降或影響氣候緩解技術 威脅糧食安全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指出,氣候變化對作物產(chan) 量的負麵影響,可能會(hui) 阻礙人們(men) 利用作物捕獲和封存碳並以此作為(wei) 限製全球變暖的一種手段。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超過《巴黎協定》的2攝氏度升溫目標會(hui) 威脅到氣候穩定性和糧食安全。
該論文介紹,大規模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封存技術(BECCS)被認為(wei) 是減緩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措施,這項技術能捕獲來自專(zhuan) 門能源作物的燃燒或是來自糧食作物(如玉米和水稻)農(nong) 業(ye) 廢棄物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並進行地質封存。不過,氣候變化對作物產(chan) 量的負麵影響可能會(hui) 降低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的這種能力,並威脅到糧食安全,從(cong) 而對全球變暖產(chan) 生一種易被忽視的正反饋循環。
論文通訊作者、複旦大學王戎和合作者對作物生長季溫度、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氮肥施用強度對作物產(chan) 量的影響進行評估。他們(men) 發現,如果伴隨大規模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實現的全球性氣候緩解延遲至2060年,那時的全球升溫預計會(hui) 超過2.5攝氏度左右,那麽(me) ,屆時的作物產(chan) 量對於(yu) 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封存技術來說就會(hui) 過低,無法滿足《巴黎協定》到2100年將全球升溫控製在2攝氏度的目標。失敗的風險還會(hui) 因糧食需求增加而進一步加劇,從(cong) 而隻能通過擴大耕地或加強施氮來彌補氣候導致的產(chan) 量損失。
在《自然》同期發表的“新聞與(yu) 觀點”文章中,國際同行專(zhuan) 家強調,早期最好能在2040年前實現氣候緩解的緊迫性,這樣才能防止不可逆的氣候變化和嚴(yan) 重糧食危機,除非不遠的將來有其他負排放技術能彌補生物能源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的能力下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