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讓“星星的孩子”散發應有的光芒
中新網天津9月10日電 題:融合教育讓“星星的孩子”散發應有的光芒
作者:龐喻文
稱重、揉餡、搓團,把這些麵團捏成規定的形狀......在媽媽的幫助下,15歲的心智障礙孩子萱萱(化名)做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可愛的小麵包,再撒上一把巧克力碎,整個(ge) 甜品屋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這家甜品屋位於(yu) 天津市北辰區的未藍殘健融合生活廣場(以下簡稱“未藍廣場”)。據介紹,未藍廣場是天津市的第一間社區資源教室,它麵向有特殊需要的兒(er) 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入學支持、融合教育支持及相關(guan) 評估服務,為(wei) 大齡心智障礙青年提供就業(ye) 支持、心理支持、殘健融合體(ti) 驗和藝術療愈類課程。除了甜品屋,還有茶屋、鮮花店、陶藝手工店......
甜品屋內(nei) ,萱萱幫助媽媽給客人遞上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用不標準的語音說了句“你好,謝謝”。母子二人忙碌的身影,是甜品屋最溫暖的存在。
“孩子從(cong) 小就患有自閉症,我帶他來這裏是希望他能嚐試著多跟人接觸,再學個(ge) 一技之長,以後長大了也好自己養(yang) 活自己。”萱萱媽媽告訴記者,萱萱平時也很喜歡做麵點,現在基本可以完成一半以上的工序了。“以前他就想自己一個(ge) 人待一天,誰也不理,但是現在起碼能麵對大家,能跟人打招呼,我感覺他進步還是很大的。”
未藍廣場負責人孫娜介紹,這個(ge) 廣場裏的店都是北辰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家長和老師組建的,而沒有外界的社會(hui) 人士。“目前廣場內(nei) 有6位心智障礙的孩子實現就業(ye) ,有10多位孩子已經走出去工作了。很感謝區政府免費提供這800多平米的場地租金和物業(ye) 水電費,減輕了很多負擔。”孩子們(men) 通過這樣一個(ge) 場所,慢慢學著接受社會(hui) ,融入社會(hui) ,走進社會(hui) ,最終習(xi) 得一技之長,自食其力。
近兩(liang) 年,全國極力助推融合教育。2022年1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國殘聯共同研究製訂了《“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高質量特殊教育體(ti) 係初步建立的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國適齡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入學率要達到97%,非義(yi) 務教育階段殘疾兒(er) 童青少年入學機會(hui) 明顯增加,教育質量全麵提升,保障機製進一步完善。
“我們(men) 一直在做特殊需求孩子從(cong) 學前到就業(ye) 整個(ge) 學段的融合支持,目前來說,經過整段融合學習(xi) 成功就業(ye) 的孩子已有幾十個(ge) ,在義(yi) 務教育階段接受融合支持的孩子有90多個(ge) 。”天津市北辰區特殊需求服務指導中心巡回指導教師趙明珠表示,融合教育模式為(wei) 特殊孩子提供了更安全、更包容的環境,讓他們(men) 從(cong) 身體(ti) 健康、心理健康、人際關(guan) 係健康等方麵獲得更多收獲。
“一般來說,這種特殊教育在義(yi) 務教育結束之後大部分地區就沒有了,但是對於(yu) 這樣的孩子來說,義(yi) 務教育結束之後,還是他人生的剛剛開始,所以融合教育實際上是為(wei) 孩子今後的未來打下一個(ge) 基礎。目前北辰區一共有15個(ge) 社區資源教室,希望今後能讓更多特殊孩子接受完義(yi) 務教育、職業(ye) 教育之後,再得到一個(ge) 工作的機會(hui) 和培訓的空間。”天津市北辰區教育局副局長苗芊說道。
今年9月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的高質量特殊教育體(ti) 係。普及程度顯著提高,適齡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隨班就讀比例達到50%,非義(yi) 務教育階段殘疾兒(er) 童青少年入學機會(hui) 明顯增加。”的主要目標。截至目前,天津市已有22家自閉症機構,其中包含了天津民辦自閉症機構,天津公辦機構,天津連鎖自閉症機構,天津融合幼兒(er) 園與(yu) 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為(wei) 特殊教育而獻力的教師隊伍也在越發壯大......
現在,融合教育已成為(wei) 提高特殊少年兒(er) 童適應社會(hui) 、融入社會(hui) 能力的重要途徑。普通教育、職業(ye) 教育、醫療康複、信息技術與(yu) 特殊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度融合。在今天這樣一個(ge) 多元且包容的社會(hui) ,越來越多的群體(ti) 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讓“星星的孩子”真正地“存在”,真正地追隨光,成為(wei) 光,散發光。(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