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場景創新提速
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發布了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預付資金管理產(chan) 品——“元管家”。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是指基於(yu) 預定事件觸發、自動執行的可控製數字人民幣的計算機程序。簡單來講,就是用計算機程序寫(xie) 一份合同,按照約定條件自動完成數字人民幣支付履行合約義(yi) 務。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元管家”等產(chan) 品發布後,未來數字人民幣與(yu) 智能合約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應用場景,這將加速數字人民幣的落地推廣。
有效解決(jue) 消費“痛點”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理發店、健身房、培訓機構卷款跑路,預充的錢打了水漂。現在,這個(ge) 問題有了新的解決(jue) 辦法。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預付資金管理產(chan) 品——“元管家”正是為(wei) 了解決(jue) 消費者的這一“痛點”。
據介紹,針對近年來頻發的預付資金類商戶卷款跑路、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數研所調研了消費者、商戶、監管機構等各方需求和痛點,設計並發布了“元管家”,該產(chan) 品能夠在數字人民幣的錢包上部署智能合約,在預付消費服務場景提供防範商戶挪用資金、保障用戶權益的解決(jue) 方案。
北京市朝陽區厚海培訓學校是首批參與(yu)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預付消費服務項目的商戶。該校校辦主任黃亞(ya) 鋒表示,隨著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投入使用,家長們(men) 可以享受更加放心的服務,培訓機構借助數字化平台幫助解決(jue) 資金管理和家長信任問題。
在傳(chuan) 統賬戶模式下,預付資金管理主要通過商業(ye) 銀行為(wei) 商戶開設專(zhuan) 戶的方式解決(jue) ,預付資金全部歸商戶所有,無法徹底解決(jue) 用戶權益保護問題。數研所副所長狄剛介紹,在采用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進行預付資金管理的情況下,運營機構根據商戶的業(ye) 務模式,比如預付資金對應的商品或服務內(nei) 容、預付資金結算模式、違約條款等,選擇合約模板並在可信環境中部署。
簡單來說,當消費者向商戶預付資金時,運營機構為(wei) 每一位消費者創建一個(ge) 加載了智能合約的數字錢包,一方麵將合同條款寫(xie) 入智能合約,商戶不能隨意劃轉消費者的預付資金;另一方麵在實際消費之前,預付資金仍然歸消費者所有,即使商戶破產(chan) 清算,也能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當消費者完成實際消費後,商戶發起智能合約的執行請求,智能合約檢查是否符合約定的執行條件,隻有符合條件才能將預付資金劃撥至商戶。從(cong) 技術上排除了人為(wei) 操作挪用預付資金的可能。消費者能在數字人民幣APP看到每筆資金的動賬明細,商戶也能通過運營機構的服務渠道,看到預付資金的實時狀態,便於(yu) 開展經營安排。
“這有助於(yu) 保護消費者和商家雙方的合法權益。”博通谘詢高級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元管家”主要解決(jue) 的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資金使用不透明、容易被挪用或商家“跑路”問題。這一產(chan) 品的創新之處主要是運用智能合約技術完善預付費的支付流程,消費資金所有權比之前更明晰,同時將合同條款寫(xie) 入智能合約,技術上排除了人為(wei) 操作挪用預付資金的可能。
場景應用潛力巨大
“目前,我們(men) 已經收到了來自很多行業(ye) 、地區迫切希望應用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市場需求。”狄剛介紹,如財政補貼、貸款、科研經費等,對資金發放對象和支付用途有嚴(yan) 格限定的場景;預付資金管理、資金歸集、智能分賬等,涉及資金存管、存在多個(ge) 主體(ti) 之間複雜資金往來關(guan) 係的場景;周期繳費、押金退還等,需要保障資金及時自動劃轉的場景,以及高度依賴可信信息輸入的供應鏈貿易等場景。
“在這些典型場景中,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都將展現出控製風險、保障權益、增進互信、降本增效等積極作用,為(wei) 社會(hui) 數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提供支持。”狄剛表示。
記者注意到,目前各試點地區開展的消費紅包活動已經是數字人民幣的一項標準化解決(jue) 方案。消費紅包借助智能合約限定數字人民幣的使用條件,不能轉賬,無法兌(dui) 回銀行賬戶,隻能在指定的商戶消費使用。如用戶超期未使用,該部分數字人民幣將按照智能合約設定,自動返還給出資方。消費紅包線下、線上通用,可以拆分使用,可以疊加“滿額可用”等額外條件,初步體(ti) 現了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互通性和模板化優(you) 勢。
作為(wei) 數字人民幣的運營機構,商業(ye) 銀行也在積極參與(yu)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場景搭建。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張曉峰介紹,交行初步形成了圍繞行業(ye) 特有專(zhuan) 業(ye) 屬性的智能合約模板,嵌入美麗(li) 鄉(xiang) 村、教育培訓、企業(ye) 服務等行業(ye) 場景,創新“可插拔、能拚裝、快輸出”的智能合約產(chan) 品服務,並結合區域特點和客戶特性,進一步配套針對性的智能合約產(chan) 品儲(chu) 備和閉環式解決(jue) 方案。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生態建設工作剛剛起步,仍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接下來數研所將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雙層運營框架下繼續紮實推進相關(guan) 工作。”狄剛介紹,一是有序推廣成熟的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解決(jue) 方案,從(cong) 教育培訓行業(ye) 拓展至零售、餐飲、體(ti) 育、員工福利等各類具有預付資金管理需求的場景,運用監管科技手段助力相關(guan) 行業(ye) 防範風險、促進消費、激發活力。二是響應各行業(ye) 差異化的市場需求,進一步豐(feng) 富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解決(jue) 方案,在資金歸集、智能分賬等資金結算領域,商戶營銷、智能繳費等零售領域以及內(nei) 外貿易等領域落地智能合約應用。三是繼續深入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持續優(you) 化底座支撐能力,加快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生態服務平台建設。四是建立完善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機製,保障合約模板的合法性、有效性和互通性,推進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可信環境建設,並製定配套的業(ye) 務規範、技術標準,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激勵機製,廣泛發揮社會(hui) 創新力量。
運營機構也將在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領域持續發力。張曉峰表示,交行後續將利用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生態服務平台的開放和開源,協同合作機構共同豐(feng) 富智能合約模板,共建智能合約生態,拓展在財政、民生等公共領域的應用,實現對公共資金的全鏈路監控,提升政府資金效用。
後續建設仍待完善
當前,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在應用中麵臨(lin) 著製度銜接、剩餘(yu) 風險防範等難題,這在接下來的應用推廣中仍有待解決(jue)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yu) 資本市場部副主任何東(dong) 認為(wei) ,智能合約雖然可以提高支付結算效率、增加便利,降低交易的履約成本和風險,但也要避免透明度低的問題,防範偏見與(yu) 歧視,同時還需要考慮相關(guan) 法律的執行與(yu) 糾紛解決(jue) 機製。
對於(yu) 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發展,杭州雲(yun) 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步添認為(wei) ,下一步應致力於(yu) 不斷探索如何保證合約的安全,如何讓普通用戶也能讀懂數字合同,如何更好地讓合約開發標準化,降低開發難度,降低生態夥(huo) 伴的投入成本,從(cong) 而具有更廣泛場景的適應性。
王蓬博表示,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應用場景廣泛,目前在政府補貼、預付資金管理等領域應用較多,未來隻要符合資金不透明、對支付用途有嚴(yan) 格限製等條件的場景都有應用潛力。但當前還是應加快完善相應的官方平台建設和底層設計,才有助於(yu) 將來在更大範圍內(nei) 應用。
在談及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發展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表示,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已在消費紅包、政府補貼、零售營銷、預付資金管理等領域成功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未來,在具體(ti) 推進中要注意以下幾個(ge) 方麵:首先,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要在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服務營商環境建設和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方麵切實發揮作用。智能合約本身需要具備的一致性、可觀測性、自強製性等技術特性,疊加數字人民幣法幣地位和“賬戶、準賬戶和價(jia) 值特征”優(you) 勢,有利於(yu) 提升交易透明度,降低履約成本和違約風險,有利於(yu) 消費者權益保護、企業(ye) 降本增效和監管能力優(you) 化。其次,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要堅持開放包容、公平競爭(zheng) ,要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雙層運營”架構的原則下統籌推進,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壘。要廣泛連接各類外部生態,確保在智能合約係統和外部係統、身份驗證和合規性檢查數據以及運行環境等方麵實現互通,更高效地適應各行各業(ye) 的實際需求。再次,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要注意製度銜接和風險防範。範一飛表示,一方麵,合約模板的合法性、一致性和通用性是智能合約發揮強製履約價(jia) 值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建立有效機製對其加強管理;另一方麵,新技術應用有助於(yu) 解決(jue) 現實難題,但是智能合約並不能消除各行業(ye) 的原生風險,要加強與(yu) 相關(guan) 行業(ye) 管理部門和司法部門的溝通協調,共同探討業(ye) 務剩餘(yu) 風險管理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