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別被網紅鹽收割了智商稅

發布時間:2022-09-20 16:01:00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

  相關(guan) 部門應對網紅鹽營銷行為(wei) 進行排查,依法給商家劃清營銷底線,並向消費者發布警示信息,倒逼商家嚴(yan) 格自律,恪守法律底線,把握好營銷的分寸。

  -李英峰

  一袋400克的食用鹽一般價(jia) 格在3元左右,但近來在網絡上,各類網紅進口鹽打破了人們(men) 對鹽的認知,喜馬拉雅粉鹽、波斯藍鹽、美國夏威夷黑鹽、法國灰鹽……除了包裝精美,形形色色,以原產(chan) 地為(wei) 賣點,這些鹽的價(jia) 格更貴得驚人。例如一瓶425克的美國夏威夷黑鹽售價(jia) 169元,與(yu) 普通袋裝食用鹽相比貴了50多倍。(據9月18日《北京青年報》報道)

  不管是普通鹽,還是網紅鹽,不管是海鹽、湖鹽,還是礦鹽、岩鹽,其核心成分都是鈉元素,核心功能都是調味。然而,各類穿著自然、原產(chan) 地、礦物質等“高大上”外衣的網紅進口鹽的售價(jia) 卻達到了令人咋舌的高價(jia) 。這麽(me) 貴的鹽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更有“營養(yang) ”、更有品位嗎?真能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食用體(ti) 驗嗎?

  普通食用鹽也來自天然世界,其營養(yang) 成分和價(jia) 值與(yu) 網紅鹽相差無幾。即便有的網紅鹽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也極低,可以忽略不計。況且,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的標準,人體(ti) 從(cong) 食鹽中攝入的微量元素微乎其微,並不能促進身體(ti) 健康。

  事實上,有些礦物質元素如果含量較大,對人體(ti) 健康還有害。而且,鹽的主要成分是鈉,除去鈉,其他的元素都可歸入“雜質”的範疇,如果網紅鹽所含的非鈉礦物質元素較多,則意味著雜質較多。按照一些商家給出的“網紅鹽所含的鈣、鎂、鉀等含量比普通鹽高,營養(yang) 更均衡”的營銷邏輯,粗鹽比精鹽應該更有營養(yang) ,但事實和消費者的體(ti) 驗都證明,這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yu) 食用鹽的營養(yang) 強化劑使用和營養(yang) 成分標注,也有嚴(yan) 格的管理標準和限定範圍。按照原衛生部修訂的《食品營養(yang) 強化劑使用標準》,食鹽不允許添加除碘以外的營養(yang) 強化劑。食鹽的“營養(yang) 成分表”標注方式隻有“含鈉”“含鈉、碘”“含鈉、碘、鉀”三種,其他的所謂礦物質元素不在營養(yang) 成分表的標注範圍內(nei) ,也不被允許添加到食鹽中。食鹽就是一種調味品,並不是什麽(me) 保健品或營養(yang) 品,想要通過食鹽來攝入補充一些營養(yang) 元素,既不現實,也不靠譜。

  商家給網紅鹽貼上“自然”“礦物質”“營養(yang) ”等標簽,給消費者講美麗(li) 誘人的營銷故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引導消費者購買(mai) 的意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guan) 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麵,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chuan) 。《廣告法》第四條也明確: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nei) 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嚴(yan) 格地說,商家講的網紅鹽“營銷故事”隻要不違法,應該也是商家營銷的路數,至於(yu) 該不該買(mai) ,這就是對個(ge) 人消費知識、消費理念和消費能力的考驗了。

  網紅鹽不能靠“營銷故事”誤導消費者。相關(guan) 部門應加強對食鹽消費的科普宣傳(chuan) ,引導消費者增加對食鹽的了解,提升科學消費素養(yang) ;應對網紅鹽營銷行為(wei) 進行排查,如發現虛假誇大宣傳(chuan) 等行為(wei) ,則以約談、查處、責令整改、曝光等方式進行幹預,並向消費者發布警示信息,迫使商家把握好營銷的分寸。當然,消費者也應該擦亮眼睛,理性消費,不要被一些商家口中網紅鹽的所謂非調味功能迷花眼。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