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召開 聚焦“新時代·新北京·新文學”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高凱)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出版集團主辦,北京作家協會(hui)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承辦的第七屆北京十月文學月係列活動——“新時代·新北京·新文學”北京文學高峰論壇日前召開。
北京市文聯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陳寧在致辭中表示,在中國現當代的文學史上,北京文學早已不是一個(ge) 地方概念。作為(wei) 新中國文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北京的文學一直領風氣之先和風氣之新,一大批作家和作品碩果累累,星光熠熠,在不同時期閃耀在中國文壇,作為(wei) 引領中國文學版圖崛起的旗幟,有力地推動著中國文學的發展。
他指出,在新時代的新北京,文學在各藝術門類的“母本”作用更為(wei) 鮮明。北京市文聯十分重視從(cong) 多種渠道挖掘和延展文學的價(jia) 值,積極促進文學的多維度發展,讓北京文學越來越充分地具備了“大北京”和“大文學”的格局。如連續三年打造“北京作家日”,這一文學品牌活動目前經成為(wei) 北京文學“走出去”的重要機製,28部譯作簽約和陸續完成,15個(ge) 國家知名圖書(shu) 館開辟了北京文學專(zhuan) 區等。
中國作協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李敬澤在演講中提到,互聯網時代的海量信息使得每個(ge) 人都在無形的“繭房”中,對於(yu) 作家而言,這意味的可能是人和人之間在經驗上、情感上以及理解力上的阻隔,現代文學的偉(wei) 大使命就是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文學和文化,就是要超越和破除諸多的“繭房”,把人民召喚起來,把民族凝聚起來,走上建立一個(ge) 偉(wei) 大現代民族國家的道路。
他指出,“回顧我們(men) 的文學史,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講話之後,在當代文學的早期,像丁玲、趙樹理、柳青等作家都進入了自我邊界之外的生活,從(cong) 而寫(xie) 出了經典之作,這裏確有值得我們(men) 深思的問題。今天我們(men) 的主題是‘新時代·新北京·新文學’,新時代所召喚的那個(ge) 新文學,絕不是由於(yu) 我們(men) 的作家年齡新,也不是由於(yu) 我們(men) 的作品在表麵風貌上如何新奇和特異,而是我們(men) 的作家、我們(men) 的文學能不能夠麵對正在展開的如此廣大的一個(ge) 世界,如此複雜的一個(ge) 生活,有一個(ge) 新的態度,有一個(ge) 新的方法。這需要作家們(men) 自己去探索。“
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作協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格非認為(wei) ,“今天這個(ge) 社會(hui) 由於(yu) 社會(hui) 分工、由於(yu) 新的產(chan) 業(ye) 、新的傳(chuan) 播方式的發展,我們(men) 越來越多的進入一個(ge) 局部的、局部之局部的生存環境當中。現在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同質化的寫(xie) 作,跟我們(men) 通過資訊、通過朋友圈每天看到的大量的社會(hui) 新聞、社會(hui) 事件沒有什麽(me) 區別,或者說很難做出嚴(yan) 格的區分。而把熟悉的東(dong) 西重新變得陌生,這是作家的工作。在寫(xie) 作中通過語言,通過文學的描繪,我們(men) 重新把動詞、名詞、形容詞,把這裏麵本來就蘊含的巨大力量能夠激發出來,而不是讓它重新變得概念化。這是從(cong) 技法上、從(cong) 手法上、從(cong) 敘事上對作家提出的新挑戰和新任務。”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則以“新時代北京文學的在地書(shu) 寫(xie) 與(yu) 世界眼光”為(wei) 題做了深度論述,他說,新時代的北京書(shu) 寫(xie) 中,作家們(men) 自覺聚焦北京曆史文化,凝視當代改革發展經驗的寫(xie) 作正在增多,同時聚焦重大主題寫(xie) 作的風頭也可謂正見,一批自覺以新時代北京書(shu) 寫(xie) 為(wei) 己任的青年作家正在茁壯成長,特別是還有一大批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90後青年作家,他們(men) 的書(shu) 寫(xie) 呈現奇幻的、多異的、不同類型風格混合價(jia) 差的特點,正在為(wei) 新時代的北京故事增添全新的要素。由於(yu) 主體(ti) 性的不同,新時代的北京書(shu) 寫(xie) 正出現出鮮明的特點,即開闊的世界視野和人類情懷,著眼於(yu) 細微處人性的觀察,聚焦於(yu) 時代變遷和現實的細節處人心的微妙處的刻畫。同時又處處彰顯北京這座常與(yu) 變不斷交替運行的城市的氣息和性格,顯示著它獨有的氣質和魅力。
圓桌對談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任學術主持。《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作家計文君、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叢(cong) 治辰、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剛等與(yu) 談嘉賓圍繞“新時代·新北京·新文學”的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他們(men) 認為(wei) ,新時代的北京在變化,北京的空間與(yu) 氣息、北京的人和世界之間的關(guan) 係也在發生變化。這個(ge) 變化一定是偉(wei) 大的變化,一定是好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文學要去捕捉它。如何正視這些變化,如何正視自身的局限性,對這些變化努力做整體(ti) 性的把握,是新生代作家寫(xie) 作很重要的向度。在新的曆史語境裏怎麽(me) 書(shu) 寫(xie) 北京、怎麽(me) 講好北京故事、怎樣把此時此刻豐(feng) 富複雜的北京經驗通過強大的共情力轉化為(wei) 普遍的人類的經驗,讓北京故事、北京文學、中國故事成為(wei) 人類精神遺產(chan) 不可繞過的部分,這是一個(ge) 重要的文學命題。
在青年作家演講環節,作家馬小淘、李唐和伽藍也分別結合自身創作,談到了如何在大氣磅礴的時代進行細水微光的寫(xie) 作,如何寫(xie) 出動人的嶄新的北京經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