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建立整治私設“景點”長效機製

發布時間:2022-10-09 10:49: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旅快評】

  旅遊是小康社會(hui) 人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發展旅遊的根本宗旨是為(wei) 民、富民、利民、樂(le) 民。但在發展實踐中,違規開展旅遊經營、提供遊覽服務的景區景點,不僅(jin) 沒有讓人們(men) 感受到旅遊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反而使人們(men) 的安全感受到了嚴(yan) 峻的挑戰。為(wei) 此,文化和旅遊部印發《私設“景點”問題專(zhuan) 項整治工作方案》,部署開展三個(ge) 月的專(zhuan) 項整治行動,致力於(yu) 消除私設“景點”對市場秩序、生態環境和遊客權益的消極影響,得到了各地的積極響應、社會(hui) 的普遍好評。

  私設“景點”對社會(hui) 經濟穩定有序發展造成的不良後果主要表現在三個(ge) 方麵。第一,私設“景點”之害在於(yu) 擾亂(luan) 公共秩序。無照經營或未經許可擅自收取門票費用,擾亂(luan) 旅遊市場秩序,破壞公平競爭(zheng) 環境;虛假宣傳(chuan) 、欺客宰客,損害遊客合法權益,抹黑旅遊業(ye) 形象,影響旅遊市場健康有序可持續開展。第二,私設“景點”之害在於(yu) 破壞公共利益。違背商業(ye) 運營的基本流程和規定,私自建設旅遊設施、設立“景點”,往往涉及侵占公共資源、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公眾(zhong) 利益。第三,私設“景點”之害在於(yu) 影響公眾(zhong) 安全。隨著人們(men) 需求變化,蹦極、攀岩等極限項目日益增多,戶外休閑方式日益多樣,而私設“景點”無證經營這些項目就存在嚴(yan) 重的安全隱患,出現安全事故後往往要動用公共資源,將“私”人成本轉嫁為(wei) 社會(hui) 成本,增加社會(hui) 運行成本。

  要有效推進私設“景點”的治理整頓,需要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

  從(cong) 供給方而言,多數私設“景點”是由於(yu) 旅遊投資者或經營者圖省事、嫌麻煩,項目本身不合規不合法,心存僥(jiao) 幸,攫取經濟利益。也不乏由於(yu) 缺乏法律法規意識而私設的,尤其是在鄉(xiang) 村地區創業(ye) 的農(nong) 戶,憑借青山綠水或老村古宅的資源優(you) 勢,未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文化和旅遊部門登記或報批,擅自從(cong) 事旅遊經營活動的。

  從(cong) 需求方來看,旅遊活動的大眾(zhong) 化推動旅遊消費的個(ge) 性化和多樣化,全域化旅遊發展也使得旅遊活動不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景區景點,露營、自駕、探險等新需求要求旅遊供給和設施建設的多元化,傳(chuan) 統旅遊景點難以滿足這些需求的情況下,私設“景點”就“應運而生”。少數探索型“驢友”熱衷於(yu) 探索和尋找無人問津的野景點,也為(wei) 私設“景點”提供了機會(hui) 。現代媒體(ti) 技術“擴音器”效應也是私設“景點”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網紅打卡地、知名野景點通過社交媒體(ti) 平台快速傳(chuan) 播,激發消費者的獵奇、跟風的心態,導致私設的“景點”受到更多關(guan) 注甚至追捧。

  從(cong) 監管方來看,私設“景點”屢禁不止主要是因為(wei) 這些“景點”要麽(me) 地處邊緣區域,要麽(me) 是監管上的交叉區或陰影區,監管事項繁雜、查處主體(ti) 不明,給整治規範增加了難度。

  為(wei) 此,需要綜合提升旅遊業(ye) 治理能力和治理體(ti) 係現代化水平,對於(yu) 不同類型的問題分類探查、分類整治,不搞一刀切、一陣風,建立整治私設“景點”的長效機製。

  第一,提高政府部門協同治理能力。要通過設立工作專(zhuan) 班或納入相關(guan) 議事協調機構定期討論,加強部門之間溝通與(yu) 協調,重點強化文旅、市場、環保等多部門之間協同治理能力。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智慧治理手段,采用衛星監測、無人機拍攝、基於(yu) 位置的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以及對在線輿情大數據監測,及早識別和發現私設的“景點”,提高排查效率。

  第二,統籌整合多元利益主體(ti) 的關(guan) 係。要優(you) 化營商環境,增強服務意識,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治理平台,提高旅遊公共服務能力,既通過把好市場準入關(guan) 來提升旅遊業(ye) 供給質量,又避免因為(wei) 政策服務環境不夠好而導致有些“景點”不辦手續、脫離有效監管。要加強對社交媒體(ti) 平台旅遊產(chan) 品宣傳(chuan) 方麵的監督與(yu) 審核機製優(you) 化的要求,盡快出台社交媒體(ti) 和平台相關(guan) 標準和規範,杜絕虛假宣傳(chuan) ,倡導平台的社會(hui) 責任,加強對市場消費的有序引導。要積極倡導和推進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的基礎上高度重視社會(hui) 可持續問題,通過“社區參與(yu) 、利益共享”模式,構建政府端、投資端、社區端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第三,加強旅遊市場的教育引導。要加強針對經營業(ye) 者的培訓,加強法律法規和專(zhuan) 業(ye) 知識的普及工作,在有組織的團隊旅遊或團建活動中不包含私設“景點”。要突出對消費者的警示教育宣傳(chuan) ,提高安全意識和防範意識,通過紅黑榜等方式,曝光私設“景點”,方便公眾(zhong) 甄別選擇,引導公眾(zhong) 自覺規避私設“景點”。

  第四,加強合規的旅遊供給的創新能力。隻有當合法合規經營的景點不斷提高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的能力,不斷提高對新興(xing) 旅遊需求的動態適配能力,才能最大程度減少私設“景點”的生存空間。既要為(wei) 景區景點及時提供有效的支持,幫助景區景點解決(jue) 業(ye) 態創新麵臨(lin) 的政策引導、用地指標、市場推廣等具體(ti) 困難,又要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做好旅遊公共服務建設,尤其是加強戶外休閑旅遊消費集中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做好自然教育和解說、安全提醒與(yu) 保障以及求助救護等方麵的設施。

  (作者:宋昌耀 厲新建,宋昌耀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旅遊管理係主任;作者厲新建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