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日合作特展亮相清華藝博 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圖景

發布時間:2022-10-11 11:0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圖景

  模仿中國銅鏡式樣、紋飾的日本仿製鏡,日本奈良古寺遺址出土的唐三彩獸(shou) 足,記載日本遣唐使經曆的井成真墓誌拓片……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日舉(ju) 辦的“跨越兩(liang) 國的審美:日本與(yu) 中國漢唐時期文化交流”特展上,種類多樣的文物勾勒出中日文明交流圖景。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華大學與(yu) 日本奈良縣政府聯合舉(ju) 辦此次展覽,向觀眾(zhong) 展示源遠流長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展覽匯集了來自日本奈良縣立橿原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100餘(yu) 件(套)與(yu) 中國相關(guan) 的文物,其中有諸多首次出境日本的珍貴文物,同時還展示了中國文博機構收藏的數十件與(yu) 日本相關(guan) 的文物。

  展覽分為(wei) “倭人的姿態”“倭國與(yu) 中國”“日本國的成立”“祈禱的樣態”“大和的地寶”“中國視角的日本”6個(ge) 單元,追溯古代日本國家發展進程,梳理中日兩(liang) 國悠久的交流曆史。

  “倭人”是“日本國”建立前中國對日本人的稱呼。“樂(le) 浪海中有倭人,分為(wei) 百餘(yu) 國,以歲時來獻見雲(yun) 。”《漢書(shu) ·地理誌》中的這段文字是中國正史中有關(guan) 日本與(yu) 中國外交的最早記載。公元前1世紀左右,日本列島正處於(yu) 彌生時代,倭人橫渡大海,遠赴中國。

  展覽中有一塊東(dong) 漢末年的楔形墓磚,出土於(yu) 安徽省亳州市曹操宗族墓群元寶坑一號東(dong) 漢墓,磚上刻有與(yu) 日本相關(guan) 的字樣,對研究中日文明交流具有重要價(jia) 值。

  自彌生時代至古墳時代,大量的中國製銅鏡被船載至日本。在日本,模仿這些舶來品生產(chan) 的銅鏡被稱為(wei) 仿製鏡。與(yu) 從(cong) 中國進口的銅鏡相比,仿製鏡的紋樣和銘文有所簡化,還有一些帶著日本特有的鈴鐺。三角緣龍虎鏡是日本古墳時代銅鏡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龍虎形象取代了中國銅鏡中常見的神獸(shou) 圖案。奈良縣天理市下池山古墳出土的連弧紋鏡,是以東(dong) 漢連弧紋鏡為(wei) 原型製作的特大仿製鏡。此鏡直徑37.6厘米,鑄造精良,毫不遜色於(yu) 中國銅鏡。從(cong) 附著的纖維可以看出,它被收納在一個(ge) 荷包形鏡袋中,埋於(yu) 專(zhuan) 用小石室內(nei) ,在陪葬品中受到特別待遇。

  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曾4次遣使入隋、十幾次遣使入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展覽中呈現了多幅陶板複原高鬆塚(zhong) 古墳壁畫,壁畫中的四神圖、星宿圖和人物群像是中國隋唐墓葬壁畫的常見題材。高鬆塚(zhong) 古墳是7世紀末至8世紀初建造的,位於(yu) 奈良縣高市郡飛鳥曆史公園內(nei) ,古墳中的壁畫是日本國寶,其繪畫內(nei) 容明顯表現出中國文化的影響。

  展覽中還能看到奈良縣櫻井市安倍寺遺址出土的唐三彩獸(shou) 足,年代為(wei) 8世紀,與(yu) 之並列展出的是同時期的奈良三彩小壺、奈良三彩底托等。色彩鮮豔的唐三彩被帶到日本,日本國內(nei) 工匠模仿唐三彩燒製出奈良三彩,其產(chan) 地主要在平城京及其周邊地區。

  中方展品中也有不少值得關(guan) 注的文物。河南洛陽龍門神會(hui) 墓出土的唐代鎏金青銅柄香爐,與(yu) 日本正倉(cang) 院所藏赤銅柄香爐形製幾乎一致。神會(hui) 是禪宗六祖惠能晚期弟子,被尊為(wei) 禪宗七祖。禪宗於(yu) 12世紀傳(chuan) 入日本,對日本的思想文化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據介紹,此次展覽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繼2018年“西方繪畫500年:東(dong) 京富士美術館館藏作品展”以來第五個(ge) 中日合作的國際交流展覽,展期將持續至12月4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10月11日第 07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