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專項債限額空間
吉富星
今年以來,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內(nei) 外部環境,專(zhuan) 項債(zhai) 為(wei) 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zhuan) 項債(zhai) 務限額”,8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要求“依法用好5000多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地方結存限額”。專(zhuan) 項債(zhai) 結存限額這一增量政策工具的落地,有助於(yu) 專(zhuan) 項債(zhai) 接續發力、擴大有效投資,更好地推動四季度經濟回升。
不難發現,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今年靠前發力,在穩投資、穩增長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去年12月財政部提前下達1.46萬(wan) 億(yi) 元的2022年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今年要求“6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力爭(zheng) 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總體(ti) 進度相比往年提早幾個(ge) 月。從(cong) 拉動投資效果看,1月至8月,全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3%,增速連續4個(ge) 月回升。其間,專(zhuan) 項債(zhai) 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實現了“早下達、早發行、早使用、早見效”,為(wei) 加強逆周期調節、啟動專(zhuan) 項債(zhai) 增量政策贏得了時間窗口。
目前,專(zhuan) 項債(zhai) 有額度空間、有實施條件,可與(yu) 其他政策工具協同發揮積極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2.5%,尤其是二季度經濟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此後的7月和8月經濟延續恢複發展態勢。但目前經濟恢複基礎仍不牢固,正處於(yu) 緊要關(guan) 口,仍需注重發揮多種政策合力的作用。當前,專(zhuan) 項債(zhai) 餘(yu) 額尚未達到債(zhai) 務限額,可動用的存量空間約1.5萬(wan) 億(yi) 元,本次盤活5000多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結存限額,可以填補9月以後專(zhuan) 項債(zhai) 發力的“空窗期”。與(yu) 此同時,此次專(zhuan) 項債(zhai) 結存限額與(yu)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性信貸等政策配套,有助於(yu) 形成三、四季度的投資滾動接續,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對此,應切實用好專(zhuan) 項債(zhai) 結存限額政策,注重投資拉動作用,注重效率、不留風險隱患。專(zhuan) 項債(zhai) 不計入財政赤字,但納入債(zhai) 務限額,並要保障融資與(yu) 收益自平衡,隻有債(zhai) 務風險可控、符合條件的項目才能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結存限額的地域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區債(zhai) 務空間小且風險相對較高,同時,部分地區下半年施工期較短,如分配額度過大可能導致資金閑置,也無法及時形成實物工作量。故而,債(zhai) 務額度分配應充分考慮各地債(zhai) 務風險水平、項目質量和建設條件等因素。根據中央安排,此次專(zhuan) 項債(zhai) 發行中,30%的額度由中央財政統籌分配、向成熟項目多的地區傾(qing) 斜,各地在10月底之前發行完畢,優(you) 先支持在建項目,年內(nei) 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從(cong) 目前額度分配看,財政實力強、債(zhai) 務風險低的地區,或項目質量高、實施條件好的地區獲得的額度更多,且多數地方計劃在10月完成發行工作。此次5000多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結存限額,綜合考慮了穩投資、債(zhai) 務風險和實施條件等因素,兼顧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風險防範要求,也為(wei) 未來財政政策預留了一定空間。
下一步,應加快推進專(zhuan) 項債(zhai) 的發行及使用工作,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與(yu) 其他政策協同發力。
要進一步適當擴大專(zhuan) 項債(zhai) 資金投向領域、擴大專(zhuan) 項債(zhai) 券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更好發揮擴大有效投資和資本撬動作用。盡快落實各級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的額度分配及預算調整工作,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收支要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按規定調整各級預算。
要紮實做好前期工作,繼續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原則,遴選條件成熟、有效益、能盡快落地見效的項目,加快債(zhai) 券發行工作。督促地方加快項目建設工作,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如存在無法繼續實施的項目,則要盡快按程序調整用途,防止資金沉澱。
要壓實項目單位責任,防範資金挪用或違規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以及建成後的運營效率,有效防範政府債(zhai) 務風險。注重與(yu)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性信貸、商業(ye) 信貸等形成協同效應,並與(yu) 2023年的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項目形成聯動策劃,更好發揮擴投資、帶就業(ye) 、促消費等綜合效應,助力經濟企穩向好。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