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推動跨省通辦更快更便捷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擴大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範圍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的意見》,為(wei) “跨省通辦”提速加碼:新推出22項跨省辦的政務服務,包括電子繳稅、完稅證明開具、社保費申報等;要求優(you) 化服務,盡量全程網上辦,避免申請人多地跑、往返跑。《意見》推出的部分事項直接來源於(yu) 社會(hui) 公開征集,企業(ye) 、群眾(zhong) 辦事獲得更多便利,對於(yu) 增強市場主體(ti) 信心具有積極意義(yi) 。
“跨省通辦”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改革措施背後,是人口的加速流動。我國跨區域投資經營的企業(ye) 、跨省流動人口數量龐大,他們(men) 受限於(yu) 經營地點與(yu) 注冊(ce) 地點分離、經常居住地和常住戶口登記地不一致等原因,辦事經常需要多地奔走,成本很高。
為(wei) 滿足跨省辦事需求,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列出了群眾(zhong) 和市場主體(ti) 高頻剛需的140項業(ye) 務。截至目前,我國已實現187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企業(ye) 和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滿意度大幅提升。
“跨省通辦”有利於(yu) 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改革利於(yu) 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促進資本、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同時,改革倒逼地區協同,還能辦成一些過去受行政、地域阻隔辦不了的事。比如,滬蘇浙皖在推進長三角三省一市通辦的過程中,出台了首個(ge) 跨省域人才規劃,推出職稱聯合評審等政策,破除人才流動的障礙,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時隔兩(liang) 年,國務院辦公廳下達“跨省通辦”新任務,並將任務截止時間劃定在2022年底和2023年底。緊鑼密鼓、無縫銜接,說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腳步不會(hui) 停歇,也說明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還有潛力可挖。
跟多證合一、證照分離等改革舉(ju) 措相比,“跨省通辦”涉及多地區、多部門,數據共享、部門協同、利益平衡的難度更大。但是,經過兩(liang) 年實踐,各地已經摸索出了不少經驗,數據化、信息化的基礎也逐步完善,為(wei) 推動“跨省通辦”覆蓋更多省份、更快更方便打下了基礎。
當前,我國正處於(yu) 經濟恢複的關(guan) 鍵節點。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主體(ti) 信心,不僅(jin) 需要調動市場主體(ti) 和社會(hui) 資本積極性,還需要將政府自身的改革創新與(yu) 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近期國務院密集部署加快推動“一件事一次辦”“跨省通辦”等“放管服”改革措施,持續釋放出深化改革、用政府工作效率換企業(ye) 發展效益的信號。
長遠看,深化“放管服”改革意義(yi) 更加深遠。目前,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已升至第31位,進步顯著,但這個(ge) 排名與(yu) 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的地位不能完全匹配。推動政務服務從(cong) 政府部門供給導向向企業(ye) 和群眾(zhong) 需求導向轉變,以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投資,有利於(yu) 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