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從“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發布時間:2022-10-14 15:09: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描繪美麗(li) 中國新畫卷——從(cong)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胡璐、田晨旭

  從(cong) 萬(wan) 裏長江到莽莽秦嶺,從(cong) 青藏高原到東(dong) 海之濱,從(cong) “人進沙退”的塞外到重新通航的大運河……行走於(yu) 在北京舉(ju) 行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各單元,如同翻閱一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書(shu)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推動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創造了舉(ju) 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有力促進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共建萬(wan) 物和諧的美麗(li) 家園

  在雲(yun) 南展區最顯著位置,一麵高5米多、寬6米多的弧形多媒體(ti) 屏幕牆正在播放裸眼3D視頻“大象迎賓”。

  視頻講述了2021年雲(yun) 南亞(ya) 洲象北遷南歸的故事。亞(ya) 洲象一家三口從(cong) 熱帶雨林中緩緩走出,開啟了一場奇妙旅途,展示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美好畫卷。

  “歸來”主題,在各地不斷上演,在各展區頻繁出現。

  在實施十年禁漁的長江,“微笑天使”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種“歸來”了。

  在“生態優(you) 先天津蔚”單元,通過裸眼3D技術,觀眾(zhong) 可以看到七裏海、團泊、大黃堡、北大港四大濕地,白鷺、東(dong) 方白鸛等鳥類“歸來”了。

  在華北平原淡水湖泊白洋澱,多年沒有見到的鰟鮍魚等一些土著魚類“歸來”了,野生鳥類增加到237種,“華北明珠”重放異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師張貴祥對北京展區顯示的超大城市減量瘦身高質量協調發展印象深刻,“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水源密雲(yun) 水庫及入庫支流潮河、白河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我堅信,未來會(hui) 在過去十年的基礎上繼續欣欣向榮,繪出萬(wan) 裏錦繡河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我們(men) 身邊的藍天白雲(yun) 漸成常態、綠水青山隨處可見,百姓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調查統計,人民群眾(zhong) 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超過了90%。

  北京語言大學心理學院研究生曹依帆說,展館按省份依次展開,讓人感受到祖國的綠水青山和繁榮富強,感受到黨(dang) 為(wei) 了人民幸福而作出的巨大努力。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製度化、法治化軌道

  在中央展區第四單元,整齊擺放著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出台、完善的多部法律文書(shu) 。

  “這是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憲法修正案。”講解聲讓觀眾(zhong) 的目光聚焦到一張照片上:一位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全國人大代表站立在票箱前,雙手投下莊嚴(yan) 一票……

  繼“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正式寫(xie) 入黨(dang) 章之後,貫徹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等內(nei) 容寫(xie) 入憲法,黨(dang) 的主張、人民的意願轉化為(wei) 國家意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製度化、法治化軌道。

  展覽牆上一張大幅照片,定格了一個(ge) 激動人心的曆史時刻——2020年5月28日下午3時許,人民大會(hui) 堂,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的代表表決(jue) 通過了民法典。

  “綠色原則”為(wei) 民法典注入“綠色基因”,為(wei) 世界生態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告別“九龍治水”,實現“多規合一”,涉及人民群眾(zhong) 生活生產(chan) 的空間規劃,從(cong) 來都是熱門話題。

  從(cong) 中央展區第二單元到第七單元,再到各省份單元,“多規合一”以不同方式形成“變奏”。

  第二單元圖表顯示,我國將主題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xiang) 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wei) 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第七單元圖表指出,“全國統一、權責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ti) 係總體(ti) 形成。

  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製。聚焦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修改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製定土壤汙染防治法、噪聲汙染防治法;聚焦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修改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製定生物安全法、濕地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長江保護法;我國首創河湖長製度,首創生態保護紅線製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人民法院審理的以汙染環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過了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也就是幾十件。

  構建新發展格局 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沿著展區移步向前,兩(liang) 張獨特的“首發”證書(shu) 映入眼簾:

  2017年3月13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向華能海南發電股份有限公司海口電廠發放我國第一張排汙許可證;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交易機構向參與(yu) 全國碳市場上線首日交易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專(zhuan) 門頒發紀念證書(shu) 。

  兩(liang) 件展品,見證著經濟社會(hui) 全麵綠色轉型、美麗(li) 中國建設的紮實步伐。

  十年來,我國碳排放強度下降34.4%,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態勢,綠色日益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在河北單元,河鋼集團智能“無人化”料場圖片吸引不少參觀者。這是全球首座智能“無人化”全封閉料場。落實“去調轉”的河鋼集團,已成為(wei) 我國家電板和汽車用鋼重要供應商。

  十年來,河北破解“一鋼獨大”困局、摒棄“黑色增長”、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去’出新空間、‘調’出高質量、‘轉’出新動能”,圖片和模型展示出河北省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在新疆單元,一個(ge) 卡通風格的中速永磁智能風力發電機組模型,讓不少觀眾(zhong) 忍不住想觸摸一下。這個(ge) 萌萌的模型,體(ti) 現著新疆新能源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眼看過去,像是一麵巨大的同心圓鏡,壯觀!”不止一名參觀者說,中央綜合展區一張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照片吸引了很多人。

  這是我國目前建成規模最大、吸熱塔最高、可24小時連續發電的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電站內(nei) 的設計年發電量達3.9億(yi) 千瓦時,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5萬(wan) 噸。

  長6米、寬4米的“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沙盤,以銅浮雕形式展示了南水北調工程相關(guan) 線路,格外引人矚目。

  十年來,南水北調累計供水量達到565億(yi) 立方米,在惠及1.5億(yi) 人之外,促進了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並使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ti) 回升。

  在重慶展區,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內(nei) 首台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亮相,它可應用於(yu) 平均水深65米的深海海域,填補了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空白,成為(wei) 我國進軍(jun) 深遠海能源開發領域的一大“利器”。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海洋清潔能源開發勢頭強勁,2021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並網容量1690萬(wan) 千瓦,同比增長4.5倍,累計容量躍居世界第一。

  參觀展覽的北京高校老師潘冬子說,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的保護和物種的延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十年來人們(men) 感受最深的發展理念。”(新華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