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優化資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發布時間:2022-10-17 11:18:00來源: 科技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教育係統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十年來,人民受教育機會(hui) 得到有效保障,教學改革、育人方式轉變持續推進,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為(wei) 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教育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麵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一根本問題,教育係統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教育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取得曆史性成就,教育麵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保障人民受教育機會(hui)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場控輟保學之戰正在打響。這被當地稱為(wei) 命運之戰、未來之戰、振興(xing) 之戰和長治久安之戰。

  因受涼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的曆史、地理環境以及民族因素影響,適齡兒(er) 童少年失學、輟學問題非常突出。2018年起,涼山彝族自治州舉(ju) 全州之力,讓孩子回到學校:摸清人數,勸返複學,在交通要道設置勸返檢查點,對不送適齡兒(er) 童入學的家長開展司法訴訟,又在有限財力下,采取政府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補充教師隊伍……

  經過艱辛努力,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勸返了6萬(wan) 餘(yu) 名輟學學生。

  貴州省黔西南州興(xing) 仁市巴鈴鎮塘房小學是一所偏遠的村級完全小學。從(cong) 2004年發展至今,該校師生將處在被當地村民稱為(wei) “石旮旯”裏的塘房小學,辦成了一所教育質量較好、學生和家長信任度高、有一定示範作用的寄宿製學校,學生從(cong) 75人發展到555人,輟學率為(wei) 0,教職工從(cong) 3人發展到42人。

  辦好義(yi) 務教育事關(guan) 億(yi) 萬(wan) 少年兒(er) 童健康成長,事關(guan) 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2012—2021年,我國義(yi) 務教育在實現全麵普及的基礎上,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成為(wei) 我國義(yi) 務教育發展史上又一個(ge) 裏程碑。

  目前,在實現全麵普及的基礎上,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比十年前提高3.6個(ge) 百分點,義(yi) 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不僅(jin) 要“有學上”,還要“上好學”。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分析,“擇校熱”是人民群眾(zhong) 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要與(yu) 供給不足之間矛盾的集中反映,這使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wei) 必然選擇。

  2011年,北京小學在北京市西城區教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個(ge) 公辦學校組建的教育集團,開始了集團化辦學的探索。李明新說,以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為(wei) 例,原來天寧寺周邊北京戶籍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會(hui) 擇校,該校一年級隻能招2到3個(ge) 班的學生,而且多為(wei) 非京戶籍的流動人員子女。2014年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進入教育集團後,當年就實現了本地戶籍學生的大量回流入學。家長感歎,他們(men) 也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you) 質的教育。李明新表示,在教育改革發展探索中,要堅持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適應社會(hui) 需要作為(wei) 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我國義(yi) 務教育實現了入學機會(hui) 公平和基本辦學條件公平的兩(liang) 次偉(wei) 大飛躍,現在正在向公平包容、人人共享的優(you) 質均衡的義(yi) 務教育邁進。”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學部教授張誌勇評價(jia) 。

  為(wei) 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

  在一係列大國工程中,活躍著我國高等學校的身影。

  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ti) 係,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wan)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cong) 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實現了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通過“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ti) 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十年來,我國高校獲得全部國家自然科學獎的67%、國家技術發明獎的72%,連續三年牽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高校科研人員也提供了關(guan) 鍵技術。他們(men) 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用科技創新,書(shu) 寫(xie) 著報國答卷。他們(men) 還將實驗室的成果,變成惠及人民群眾(zhong) 的產(chan) 品。例如,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自主研發了我國首款獲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體(ti) 藥物,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團隊研製的宣肺敗毒顆粒在縮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麵有著良好療效。

  十年來,高校專(zhuan) 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突破6.5萬(wan) 項,專(zhuan) 利轉化金額從(cong) 8.2億(yi) 元增長到88.9億(yi) 元,增長接近10倍。

  這是如何做到的?究其根本,科技成果本身的質量是內(nei) 因,政策激勵措施是外因。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說,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一方麵提升成果質量,扭轉高校專(zhuan) 利“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的不良導向,另一方麵加大政策激勵,采取多種舉(ju) 措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目前,高校普遍將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比例達到90%以上。

  和普通教育為(wei) 同等層次、不同類型的職業(ye) 教育,也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技術技能人才。

  十年來,職業(ye) 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變革,緊盯產(chan) 業(ye) 鏈條、市場信號、技術前沿和民生需求,推進專(zhuan) 業(ye) 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目前,全國職業(ye) 學校共開設1300餘(yu) 個(ge) 專(zhuan) 業(ye) 和12萬(wan) 餘(yu) 個(ge) 專(zhuan) 業(ye) 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使人才培養(yang) 結構調整與(yu) 需求結構變遷更好地對接,為(wei) 我國成為(wei) 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力發展素質教育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在課後服務時段開設有意思的學科課程,為(wei) 學生提供配音、演說等可選擇的課程,打造“作業(ye) 超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選擇定製化作業(ye) 。他們(men) 還可以在本年級或者跨年級走班,和“導師”一起探究問題。

  這也是“雙減”政策後的新變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雙減”文件,旨在有效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一場義(yi) 務教育的深刻變革,就此啟幕。

  前不久,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回顧了“雙減”政策實施一年多來的改變。他表示,“雙減”得到了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理解和支持。“雙減”工作進展平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校內(nei) ,主要實現三個(ge) 提高:提高作業(ye) 管理水平,提高課後服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國家還建設了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共享。

  在校外,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大大壓減,線下機構壓減比例達到95.6%,線上機構壓減比例達到87.1%;校外培訓價(jia) 格明顯下降,平均下降4成以上;防止隱形變異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進。

  考試招生製度對教學改革和育人方式轉變也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它是國家基本教育製度,關(guan) 係國家發展大計,關(guan) 係百姓切身利益,關(guan) 係青少年健康成長。在“雙減”正式落地之前,相關(guan) 改革一直在推進。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了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教育部指導29個(ge) 省(區、市)分五批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如今,基本形成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的中國特色招生考試模式,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製度更加完善。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秉林說,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緊緊圍繞“學生成長、為(wei) 國選才、社會(hui) 公平”三個(ge) 目標,進行了係統性、整體(ti) 性改革,推動教育領域產(chan) 生了格局性變化。

  現在,考試有了“新模式”,新高考方案的考試科目由“固定組合”向“多元選擇”轉變;評價(jia) 有了“新機製”,各省普遍建立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jia) 信息管理係統,引導學生增強社會(hui) 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有了“新常態”,高中全麵開展選課走班,教學模式由“齊步走”向“個(ge) 性化”轉變;招錄有了“新方式”,學生報考由側(ce) 重“學校”向“學校+專(zhuan) 業(ye) ”轉變,考生誌願與(yu) 錄取更加精準地匹配,使更多學生“錄其所願”。

  全程見證此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鍾秉林強調,未來,還要及時解決(jue) 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教育公平的期盼。(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