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中國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

發布時間:2022-10-17 15:54:00來源: 四川新聞網

  讓中國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

  ——記糧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勳模範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金秋時節,稻穀飄香。從(cong) 我國東(dong) 北到西南,從(cong) 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到長江中下遊地區,秋糧收獲一派繁忙景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發紮實。我國糧食產(chan) 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豐(feng) 收的田野上,每一份收獲的喜悅背後,都離不開在糧食領域長期耕耘的功勳模範。

  英雄模範,中華民族的閃亮坐標;功勳榮譽,激勵前行的精神動力。“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小麥育種專(zhuan) 家李振聲,玉米專(zhuan) 家、“最美奮鬥者”李登海……在糧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勳模範們(men) ,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為(wei) 端牢端穩中國飯碗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黨(dang) 和國家以最高規格向8位英雄模範頒授“共和國勳章”。被稱為(wei) “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yu) 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yu) 推廣,發明“三係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ti) 係,為(wei) 我國糧食安全、農(nong) 業(ye) 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為(wei) 解決(jue) 中國糧食問題,幾十年來,袁隆平領銜的科研隊伍接連攻破難題,超級稻畝(mu) 產(chan) 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世界紀錄一次次被刷新。

  袁隆平生前常說起兩(liang) 個(ge) 夢,一個(ge) 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ge) 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如今,我國稻穀生產(chan) 量世界第一,2021年達2.128億(yi) 噸,其中雜交水稻種植麵積超過一半,累計種植麵積超過6億(yi) 公頃;從(cong) 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雜交水稻已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麵積達700萬(wan) 公頃。

  在我國南方,袁隆平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產(chan) 量,解決(jue) 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而在我國北方,被譽為(wei)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的李振聲將一生交付於(yu) 小麥研究,通過培育小麥良種,一度讓小麥的產(chan) 量超越水稻。

  1956年,麵對小麥條鏽病瘋狂蔓延致使糧食產(chan) 量大幅度減少的危機,李振聲決(jue) 定培育抗病良種,提高小麥對抗疾病的免疫力。經過20多年實驗、失敗、再實驗的過程,他率領團隊成功育成小偃係列小麥新品種。

  李振聲在科研上不懈努力,終於(yu) 為(wei) 中國的小麥種植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0年,抗病新品小偃係列開始推廣,種植1.5億(yi) 畝(mu) ,相較於(yu) 之前增產(chan) 60億(yi) 公斤。與(yu) 此同時,小偃係列的其他良種也培育成功,累計70個(ge) ,種植麵積多達3億(yi) 畝(mu) ,增產(chan) 75億(yi) 公斤。

  2006年,李振聲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現在,李振聲依舊與(yu) 小麥為(wei) 伴,帶領團隊繼續研究黃淮海鹽堿地小麥生產(chan) 課題。

  與(yu) 李振聲一樣,“最美奮鬥者”李登海也依然堅守在玉米育種科研一線。

  多年深耕玉米育種行業(ye) ,李登海培育出葉子向上長的緊湊型玉米品種,更加耐密植,利於(yu) 高產(chan) 。他帶領的種業(ye) 科研團隊不斷刷新玉米單位產(chan) 量:1989年,“掖單13號”夏播玉米畝(mu) 產(chan) 1096.29公斤,成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畝(mu) 產(chan) 突破1000公斤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並首創世界夏玉米高產(chan) 紀錄。隨後,又創造出我國第一個(ge) 畝(mu) 產(chan) 超過1100公斤和畝(mu) 產(chan) 達1239.14公斤的高產(chan) 紀錄;2013年,“登海618”在新疆種植,畝(mu) 產(chan) 達到1511.74公斤,成為(wei) 我國第一個(ge) 春玉米畝(mu) 產(chan) 突破1500公斤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目前,李登海團隊育成的120多個(ge) 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13億(yi) 畝(mu) 。

  除了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還有國家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養(yang) 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周衛,中國農(nong) 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萬(wan) 權,國家馬鈴薯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獲得者金黎平……在糧食生產(chan) 領域,在農(nong) 業(ye) 科技研究一線,一大批功勳模範矢誌不渝、無私奉獻,助力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穩健前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