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中國式現代化,中共為何特別強調“鬥爭”?
(中共二十大·觀察)開啟中國式現代化,中共為(wei) 何特別強調“鬥爭(zheng) ”?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電 題:開啟中國式現代化,中共為(wei) 何特別強調“鬥爭(zheng) ”?
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
“鬥爭(zheng) ”一詞,對於(yu) 中共這一百年大黨(dang) 意義(yi) 深遠,“一出生就銘刻著鬥爭(zheng) 的烙印”。如今,中國式現代化開啟,“鬥爭(zheng) ”一詞多次出現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引起海內(nei) 外輿論的高度關(guan) 注。
麵向全黨(dang) ,習(xi) 近平提出“三個(ge) 務必”,“務必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正是其中之一;麵向未來,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道路上,“堅持發揚鬥爭(zheng) 精神”作為(wei) 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也被寫(xie) 入中共二十大報告。
在黨(dang) 建專(zhuan) 家看來,在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提“鬥爭(zheng) ”,展現出百年大黨(dang) 應對未來風險挑戰的姿態,對外傳(chuan) 遞出以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應對不確定性的決(jue) 心。
當前,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對於(yu) 領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的執政黨(dang) 尤為(wei) 關(guan) 鍵。
“作為(wei) 百年大黨(dang) ,中共將以何種方式和態度麵對未來潛在的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考驗,是二十大需要解決(jue) 的重要問題之一。”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jun) 指出,“鬥爭(zheng) 精神”折射出中共敢於(yu) 麵對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精神麵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中國政治語境下,“鬥爭(zheng) ”一詞具有複雜而深刻的內(nei) 涵。在中共二十大報告的最新表述中,既有“反分裂、反幹涉重大鬥爭(zheng) ”,也有“在鬥爭(zheng) 中維護國家尊嚴(yan) 和核心利益”,既有“反腐敗鬥爭(zheng) ”,也有“掃黑除惡專(zhuan) 項鬥爭(zheng) ”等等。
對此,黨(dang) 建專(zhuan) 家分析指出,理解中國當前政治語境下的“鬥爭(zheng) ”,應該結合兩(liang) 個(ge) 大局,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才能準確看待“鬥爭(zheng) ”的客體(ti) 。
就外部環境而言,當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麵臨(lin) 來自外部的打壓遏製隨時可能升級,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多變。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能走傳(chuan) 統的西方現代化之路,需要一個(ge) 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希賢表示,“爭(zheng) 取和平的發展環境,需要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維護國家尊嚴(yan) 和核心利益。”
就內(nei) 部環境來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國改革發展穩定麵臨(lin) 不少深層次矛盾,尤其是黨(dang) 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zheng) 麵臨(lin) 不少頑固性、多發性問題亟須得到解決(jue) 。
“無論是應對改革發展中的矛盾,還是推進自我革命,鬥爭(zheng) 精神強調的正是知難而進、知難而上。”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稱,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需要以鬥爭(zheng) 精神直麵矛盾和問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不可否認的是,“鬥爭(zheng) ”作為(wei) 具有特色的政治語匯,在國際輿論場上會(hui) 不時遭遇誤讀和誤解。不少聲音將其理解為(wei) 片麵的“階級鬥爭(zheng) ”或“軍(jun) 事鬥爭(zheng) ”,進而錯誤判斷未來中國發展模式和道路。
對此,習(xi) 近平曾指明中共鬥爭(zheng) 的目的——“我們(men) 講的鬥爭(zheng) ,不是為(wei) 了鬥爭(zheng) 而鬥爭(zheng) ,也不是為(wei) 了一己私利而鬥爭(zheng) ,而是為(wei) 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知重負重、苦幹實幹、攻堅克難。”
竹立家分析表示,“鬥爭(zheng) 精神”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屈不撓、勇於(yu) 抗爭(zheng) 的品質內(nei) 涵,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鮮明的政治品格,需要結合時代的背景特征準確理解“鬥爭(zheng) ”的意涵。
“鬥爭(zheng) 精神的時代特征、豐(feng) 富內(nei) 涵,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戰略目標和任務的不同而改變。”戴焰軍(jun) 進一步說,鬥爭(zheng) 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方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方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