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工信部:實施製造業人才支持計劃

發布時間:2022-10-20 15:29:00來源: 中國證券報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工業(ye) 和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強重點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部屬高校人才培養(yang) 能力、強化集聚創新人才的特色載體(ti) 建設、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等多方麵舉(ju) 措。

  工信部表示,人才是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根本,此次《意見》將以鍛造重點人才隊伍為(wei) 主攻方向,以實施重大人才項目計劃為(wei) 抓手,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和用好人才,支撐和引領工業(ye) 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意見》提出實施“製造業(ye) 人才支持計劃”,選拔和支持一批高水平管理、技術、技能人才,著力解決(jue) 企業(ye) 留才難、引才難和育才能力不強的問題。

  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

  在加強重點人才隊伍建設方麵,《意見》提出建設戰略科學家梯隊,支持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成長,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後備力量。《意見》表示,要建立健全以信任為(wei) 基礎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機製,在重大項目資源分配等方麵予以傾(qing) 斜性支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意見》還強調要壯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如培養(yang) 大批卓越工程師,組織實施“卓越工程師薪火計劃”,麵向工業(ye) 和信息化重點領域,開展大規模職業(ye) 技能培訓。

  此外,《意見》表示,要加強企業(ye) 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實施“企業(ye) 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該項工程提出,實施優(you) 秀企業(ye) 家培訓計劃,聚焦優(you) 質企業(ye) 梯度培育,麵向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等優(you) 質企業(ye) ,分主題、分批次組織開展優(you) 秀企業(ye) 家培訓工作,支持引導企業(ye) 家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積極投身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針對製造業(ye) 的人才需求,《意見》提出實施“製造業(ye) 人才支持計劃”,選拔和支持一批高水平管理、技術、技能人才,著力解決(jue) 企業(ye) 留才難、引才難和育才能力不強的問題,提高製造業(ye) 企業(ye) 人才集聚能力。

  突出企業(ye) 承載人才主體(ti) 地位

  創新人才集聚需要平台,《意見》表示,要以產(chan) 業(ye) 集聚區、企業(ye) 、部屬高校、共性技術平台、項目等為(wei) 抓手,打造一批行業(ye) 特色鮮明、集聚創新人才的載體(ti) 平台。

  其中,《意見》提到,應進一步突出企業(ye) 承載科技創新人才主體(ti) 地位,推動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項目和人才項目更多由企業(ye) 承擔。加快構建龍頭企業(ye) 牽頭,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各方麵協同配合的創新聯合體(ti) ,組織創新團隊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產(chan) 學研協同攻關(guan) 。麵向優(you) 質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建設一批產(chan) 業(ye) 人才基地,培養(yang) 集聚更多高素質人才。鼓勵企業(ye) 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用於(yu) 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訓。

  此外,《意見》從(cong) 創新人才評價(jia) 機製、改進人才使用機製、健全人才激勵機製、優(you) 化人才流動機製四個(ge) 方麵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

  例如,在創新人才評價(jia) 機製方麵,要堅持“破四唯”與(yu) “立新標”並舉(ju) ,加快推進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突出“高精尖缺”,優(you) 化相關(guan) 人才項目評審標準;落實和深化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職稱製度改革,支持用人單位打通高技能人才與(yu)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職業(ye) 發展通道。

  針對一些“哄搶”人才現象,《意見》提到優(you) 化人才流動機製,對接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支持重點人才計劃向東(dong) 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傾(qing) 斜,引導激勵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引導人才計劃入選者合理有序流動,避免比拚待遇“哄搶”人才等亂(luan) 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