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院士”朱有勇的“豐衣足食”夢
(中共二十大·聲音)“農(nong) 民院士”朱有勇的“豐(feng) 衣足食”夢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電 題:“農(nong) 民院士”朱有勇的“豐(feng) 衣足食”夢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我的終極夢想就是讓老百姓們(men) 更好過上‘豐(feng) 衣足食’的生活。”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朱有勇如此闡釋自己的夢想。
4年前,朱有勇曾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的“代表通道”上,把自己指導老鄉(xiang) 們(men) 種出的大個(ge) 頭土豆帶到了人民大會(hui) 堂。
如今,作為(wei) 中共二十大代表走進人民大會(hui) 堂、站上“黨(dang) 代表通道”,他又向中外記者介紹了自己研究的新動向——“水稻上山”旱地種植。
無論是冬季土豆還是旱種水稻,麵對鏡頭,朱有勇聊得最多的話題依然是農(nong) 業(ye) ,“不少人叫我‘農(nong) 民院士’‘土豆院士’,我也樂(le) 意,本來就是個(ge) 種地的”。
朱有勇說,自己這輩子都與(yu) 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結緣:1955年出生於(yu) 雲(yun) 南省一個(ge) 農(nong) 民家庭,大學考入了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wei) 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係統第一位院士……
正是有這個(ge) 農(nong) 村情結,讓朱有勇2015年決(jue) 心加入“扶貧大軍(jun) ”,當時已經60歲的他自告奮勇來到雲(yun) 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帶領當地民眾(zhong) 擺脫貧困。彼時,瀾滄縣是雲(yun) 南深度貧困縣,當地村民人均年收入才一千元人民幣左右。“四處漏風的土坯房、茅草房,幾袋苞穀,幾件炊具,一張床,一兩(liang) 頭豬、一隻雞,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
脫下西裝、扛起鋤頭,朱有勇與(yu) 老百姓們(men) 同吃同住同勞動,把實驗室搬到了田間地頭。這一幹就是七年。
蒿枝壩村是這幾年朱有勇駐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每年他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這裏度過。駐村多年,如何用有限的土地種出高產(chan) 、優(you) 質的農(nong) 作物,始終是朱有勇研究的重點。
蒿枝壩村地處亞(ya) 熱帶雨林區,溫度高、日照長,獨特的氣候條件使當地生產(chan) 的土豆可以趕在春節前後錯季上市,賣上好價(jia) 錢。在朱有勇的推廣下,村民們(men) 大麵積種植冬季土豆,個(ge) 大質優(you) 的土豆搖身一變成了“金豆”。
瀾滄縣森林資源豐(feng) 富,朱有勇又思考“怎樣才能在不砍伐森林的情況下讓農(nong) 民創收”。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三七,讓中藥材回歸自然,成了朱有勇帶領村民增收的又一致富之道。
雲(yun) 南旱地多,水田少。朱有勇和團隊通過水稻旱地分蘖、旱地除草兩(liang) 個(ge) 技術創新點,成功破除了“水稻上山”的難點,為(wei) 解決(jue) 山區農(nong) 民口糧問題找到新的突破口。
7年間,朱有勇與(yu) 團隊開設技能培訓班,培養(yang) 出2000多名鄉(xiang) 土科技人才,帶動近3000戶農(nong) 戶增收致富。如今,當地鄉(xiang) 村泥巴路變成水泥路,茅草房變成磚瓦房,老百姓的生活愈發富足。
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看到這些表述,朱有勇坦言自己的目標更明確、夢想更堅定了。
在他看來,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幾億(yi) 農(nong) 民群體(ti) 的現代化,我們(men) 就很難真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要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科技創新是關(guan) 鍵,“我一輩子都在跟農(nong) 業(ye) 打交道,通過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合理搭配,優(you) 化時空配置,減少農(nong) 藥化肥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成”。
細細描繪起自己“豐(feng) 衣足食”終極夢想的樣子,朱有勇說道:“在美麗(li) 的農(nong) 村,每個(ge) 人都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想要的。”
近兩(liang) 年,朱有勇又有了新的思索: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階段如何讓農(nong) 民的“錢袋子”更鼓、幸福感更強?
“還是得到田間地頭找答案。”今年年初,朱有勇率隊實地考察“竹子教授”輝朝茂的甜龍竹開發成果,並決(jue) 心把甜龍竹筍種植送進雲(yun) 南山區農(nong) 村的千家萬(wan) 戶。
“農(nong) 民院士”和“竹子教授”的甜筍之旅,一度傳(chuan) 為(wei) 佳話。朱有勇說,未來自己還會(hui) 邀請更多“西甜瓜教授”“蔬菜教授”加入助農(nong) 愛農(nong) 的“朋友圈”,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
在這位“農(nong) 民院士”的眼中,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的宗旨就是解決(jue) 農(nong) 民的問題,農(nong) 民需要什麽(me) ,我們(men) 就要研究什麽(me) ,“大事我做不了,就做點小貢獻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