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反向抹零”問題不在收銀係統
商家“反向抹零”問題不在收銀係統【一種說法】
李英鋒
日前,一名顧客在遼寧大連新隆嘉超市消費5.89元,現金支付5.9元,遭“反向抹零”1分錢。事後該超市回應稱,線上支付會(hui) 精確到分,現金做不到如此精確,現正在整改係統,以避免再出現這種情況。
又見商家“反向抹零”,又見收銀係統“背鍋”。近年來,消費者對商家“反向抹零”越來越敏感和警惕,不少商家的“反向抹零”操作被消費者發現,進而被媒體(ti) 曝光,甚至被監管部門關(guan) 注和調查。幾乎所有出現“反向抹零”問題的商家都會(hui) 把責任推給收銀係統,聲稱是係統有故障,或係統的設置出了問題,而“人”是無辜的。這種不講理的自我歸責邏輯,表明涉事商家沒有看清“反向抹零”的違法侵權屬性,沒有認識到自身的錯誤。
從(cong) 表麵看,超市、商場等經營場所的“反向抹零”都是通過收銀係統直接完成的,但收銀係統終究不是有效的責任主體(ti) ,而隻是一種經營設備,是由經營者開發、設置、維護、管理的,收銀係統犯了錯,多收了消費者錢,本質上是經營者的問題,對應的責任當然應該由經營者承擔。無論是情理上還是法理上,商家讓收銀係統充當“反向抹零”的“背鍋俠(xia) ”,都是站不住腳的。
商家“反向抹零”,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及以“獲得質量保障、價(jia) 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公平交易權。在消費者不知情、不同意的前提下,商家“反向抹零”無論抹多抹少,都悄悄地掏了消費者的腰包,侵犯了消費者的財產(chan) 權益。
明碼標價(jia) 是商家的法定義(yi) 務,也是製約商家價(jia) 外加價(jia) 、價(jia) 外收費的剛性法律措施。《價(jia) 格違法行為(wei) 行政處罰規定》第十三條明確:經營者違反明碼標價(jia) 規定,有“在標價(jia) 之外加價(jia) 出售商品或者收取未標明的費用”等行為(wei) 之一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顯然,商家“反向抹零”就屬於(yu) 在標價(jia) 之外加價(jia) 或收取未標明的費用的行為(wei) ,踩踏了明碼標價(jia) 法律製度的底線。
商家經營賺錢,應賺在法律規則和市場規則的明處,應取之有道,應以遵法守信、不侵犯消費者權益為(wei) 底線。商家“反向抹零”不僅(jin) 會(hui) 薅消費者的羊毛,還會(hui) 給商家自身帶來違法風險,甚至會(hui) 反噬商家的商業(ye) 信譽和市場空間。須知,當商家“反向抹零”的伎倆(lia) 被消費者抖摟出來後,很可能形成輿論監督、質疑、批評的放大效應,引發一些消費者用腳投票、避而遠之,還可能招致監管部門的查處。
所以,商家應該算好“收銀”的法律賬和誠信賬,增強底線意識,以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為(wei) 基準,對收銀係統以及收銀行為(wei) 進行全麵排查,對“反向抹零”的設置和操作進行全麵整改,從(cong) 源頭減少乃至消除“反向抹零”行為(wei) 。
市場監管部門、消協等維權責任主體(ti) 也應加強對商家“反向抹零”問題的關(guan) 注,開展專(zhuan) 項監督檢查,積極受理處置消費者投訴舉(ju) 報,幫消費者主持公道,並依法對存有“反向抹零”問題的商家采取約談、處罰、曝光等措施,倒逼商家規範結算行為(wei) 。
消費者在結賬過程中也應多長個(ge) 心眼,多算算“零頭賬”,多為(wei) 幾分錢、幾角錢較較真,不稀裏糊塗地向商家奉獻“羊毛”。一旦發現商家的“反向抹零”操作,就應理直氣壯地指出問題,積極維護自身權益,讓商家承擔必要的責任,給商家施加消費監督的壓力。(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