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種福利”透見“中國十大名村”進順村的發展惠民之道

發布時間:2022-10-24 15: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昌10月23日電 題:“20種福利”透見“中國十大名村”進順村的發展惠民之道

  中新網記者 薑濤

  金秋時節的英雄城南昌,處處彌漫著桂花香。走進位於(yu) 青山湖區的“中國十大名村”進順村小康家園,一幢幢錯落有致的花園式建築映入眼簾,自2005年交付入住至今雖已有近20年,但其絲(si) 毫不顯破舊與(yu) 落伍。

  小區內(nei) 整潔有序,花草蔥鬱。村民們(men) 或閑庭信步,或聊天娛樂(le) ,家長們(men) 看著孩童一起嬉戲玩鬧;社區教育中心的老年大學舞蹈館內(nei) ,今年73歲的胡大媽正與(yu) 大家一道跟隨老師練習(xi) 舞蹈。

  “這個(ge) 氛圍很好的,生活比較充實,老有所樂(le) ,我們(men) 身心健康就是最好的為(wei) 子女後代減輕負擔嘛!”除了舞蹈外,胡大媽還報有瑜伽、書(shu) 法、健身操等興(xing) 趣班。

  2017年,進順村率先建立全省首個(ge) 村級老年大學,還成立了業(ye) 餘(yu) 龍燈隊、扇子舞隊、腰鼓隊。多類別、多形式、多層次的文體(ti) 活動,讓村民的生活更有品質。

  老有所樂(le) 隻是進順村生活品質提升的一個(ge) 縮影。和胡大媽一樣,今年64歲的進順村第一書(shu) 記羅玉英,雖然已經步入老齡,但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

  1984年,年僅(jin) 26歲的她成為(wei) 進順村首任村主任,經過數年的探索積累,從(cong) 90年代起,進順村在她的帶領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並逐步形成以三產(chan) 為(wei) 主體(ti) ,園區建設為(wei) 兩(liang) 翼,金融、商貿、物流多產(chan) 業(ye) 並舉(ju) 的發展格局。

  2005年舉(ju) 行的全國"村長"論壇上,進順村與(yu) 江蘇華西村、安徽小崗村、山西大寨村等同期獲評“中國十大名村”。“這個(ge) 評比,不是簡單的根據經濟總量,而是我們(men) 的村莊管理、經濟、民生等各項評比打分後綜合排名前十,直到去年我們(men) 一直保持在其中。”羅玉英介紹說。

  2015年,羅來昌接過進順村經濟建設的接力棒,擔任新一屆進順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2018年他還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把基層治理的一線聲音帶上全國兩(liang) 會(hui) 。

  羅玉英則主要擔負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因為(wei) 在她看來,大家不僅(jin) 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如何激活小細胞,服務大社會(hui) ?做好家的文章很重要,我們(men) 會(hui) 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大家弘揚傳(chuan) 承好的家風。”

  憑借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治理方麵的先行先試、成功探索,進順村還斬獲“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中國十佳小康村”、“全國敬老模範村”“全國文明村”等二十多項國家級殊榮。2021年,村集體(ti) 純收入5906餘(yu) 萬(wan) 元,村民年均收入35600元。

  經濟發展後,如何惠及村民?在進順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宣傳(chuan) 欄上的民生發展“26字訣”十分醒目:安排好住的、敬養(yang) 好老的、教育好小的、照顧好弱的、兼顧好大眾(zhong) 的。

  年過七旬的應十連、楊水根夫婦是一對失獨老人,綜合村裏的20種福利政策,家庭年收入八萬(wan) 元左右。根據失獨老人的相關(guan) 政策,應十連前不久參與(yu) 了一次免費體(ti) 檢,不幸查出“大病”,她向村裏申請了大病救助,村裏很快給她送來20000元救助金。

  “村裏有很多貼心的福利,知道我身體(ti) 不好,隔三差五就會(hui) 派人來上門慰問、送政策,特別感動。去年,我孫子考上研究生,村裏也送來了20000元的升學獎學金。”說話間,淚花在應十連的眼中閃動。

  當前,進順村的福利保障已逐漸豐(feng) 富到股份分紅、老人長壽獎、升學獎學金、大病救助金、社會(hui) 統籌保險等20種。羅來昌告訴記者,2021年用於(yu) 村民福利保障的費用達2000餘(yu) 萬(wan) 元。“好的福利政策離不開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的發展壯大,已經發放的福利,我們(men) 要穩住,而且還要逐年地完善豐(feng) 富。”

  作為(wei) 典型的“城中村”,羅來昌坦言,進順村未來麵臨(lin) 生存和發展空間不足、高精尖人才短缺等發展瓶頸和製約因素。“我們(men) 要進一步推進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尋找新的增長點,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於(yu) 民,也為(wei) 新時代鄉(xiang) 村治理貢獻更多‘進順經驗’。”(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