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父母沉迷網絡小說?更多是年輕人的過分擔憂

發布時間:2022-10-25 10:42:00來源: 成都商報

  無論是老人刷短視頻、還是看網絡小說,都不必杞人憂天,更不能打著為(wei) 老人好的旗號把老人的觸網權利給“管”起來。

  網絡上,不少年輕人陷入對父母癡迷網文的擔憂。近日,“父母沉迷看網絡小說怎麽(me) 辦”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熱議。相關(guan) 數據顯示,在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群體(ti) 中,50周歲及以上的人群占比已經達23.2%。有媒體(ti) 走訪調查發現,在所有的老年受訪者中,超5成受訪者表示會(hui) 讀網文,其中超8成為(wei) 女性。年輕人擔心老人沉迷網絡小說會(hui) 影響身體(ti) 健康,甚至有人提議:應效仿青少年保護模式,設置老年防沉迷模式。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年輕人口中父母對網絡小說的“沉迷”,究竟是怎樣一個(ge) 程度?

  依照“中文網絡成癮量表”的評價(jia) 體(ti) 係,是否嚴(yan) 重沉迷網絡(包括網絡小說)有以下五個(ge) 指標。強迫症狀:有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和衝(chong) 動;退癮症狀:如果被迫離開計算機,個(ge) 體(ti) 就會(hui) 情緒低落、坐立不安;耐受症狀:必須通過增加網絡使用時間才能在網絡中獲得與(yu) 原先相當程度的滿足感;人際健康問題:個(ge) 體(ti) 因為(wei) 在網絡中沉溺時間太長而與(yu) 家人和朋友疏遠;時間管理問題:個(ge) 體(ti) 因為(wei) 在網絡中沉溺時間太長而造成各種事宜被耽誤。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沉迷網絡小說達到以上的某個(ge) 指標,比如不閱讀就痛苦難耐,每天花費好幾個(ge) 小時閱讀,甚至因為(wei) 讀網文影響了身體(ti) 健康、人際互動等等,那麽(me) 就需要擔憂,也應該進行必要的幹預。

  可事實上,真正因沉迷網絡而“成癮”的老人是極少數。據複旦大學課題組主辦的《中老年人用網情況及網絡素養(yang) 調研報告》顯示,受訪中老年人中,40.7%每天上網時間小於(yu) 2小時,28.4%每天上網2-3小時,17.1%每天上網3-5小時,僅(jin) 有13.8%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而對於(yu) 此前廣泛認為(wei) 的中老年人沉迷短視頻問題,報告也給出答案: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73.1%)每天使用短視頻不超過2小時,且極少存在熬夜使用短視頻的情況。

  所以,無論是此前流傳(chuan) 的老人沉迷短視頻,還是如今的老人沉迷網文,更多是從(cong) 年輕人視角出發的“過分擔憂”,或多或少存在主觀和誇張成分。

  真實的情況是,中國老人的上網比例仍不夠高,很多老人仍然被排除在數字生活之外。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報告,截至今年6月,我國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ti) 占比為(wei) 25.8%。在這個(ge) 數據背後,老人觸網比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互聯網在滿足老人學習(xi) 、發展、娛樂(le) 等方麵的需求大有可為(wei) 。與(yu) 其從(cong) 負麵解讀父母沉迷網文,不如從(cong) 正麵看待:越來越多老人進入數字生活,享受到互聯網發展的紅利——互聯網加強了他們(men) 與(yu) 社會(hui) 的連接,豐(feng) 富了他們(men) 的老年生活,提升了他們(men) 生活的滿意度,等等。退一萬(wan) 步說,哪怕父母看網文隻是純粹打發時間,也比沉迷保健品養(yang) 生強。

  在樂(le) 見其成的基礎上,社會(hui) 不妨再一起去想想,怎麽(me) 讓互聯網產(chan) 品“適老化”,更好滿足老人的使用習(xi) 慣,並避免網絡成癮等負效應。比如,提供更加友好舒適的體(ti) 驗、酌情增加閱讀時長提醒等功能,避免老人長時間閱讀增加眼病、頸椎病與(yu) 肩周炎等的發病率。

  也應該看到,老人沉迷網文,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網文裏的世界太有趣,也有可能是老年生活太無聊,子女缺乏對老人的關(guan) 心、溝通與(yu) 陪伴。這也是一個(ge) 提醒,為(wei) 人子女應該更多關(guan) 心並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

  總而言之,無論是老人刷短視頻、還是看網絡小說,都不必杞人憂天,更不能打著為(wei) 老人好的旗號把老人的觸網權利給“管”起來。相反,應該消弭“數字鴻溝”,讓老人更多地享受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哪怕擔心老人的媒介素養(yang) 不夠高,也不是采用“堵”的策略,而是讓老人多觸網、多了解,社會(hui) 多普及宣傳(chuan) ,子女多協助引導,讓互聯網在老人生活裏發揮更多正麵效應,助力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社會(hui) 的實現。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從(cong) 易

  (成都商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