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培養大師的大師走了

發布時間:2022-10-25 10: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如果說學生是老師的勳章,那麽(me) 著名建築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彭一剛的胸前一定異常閃耀。

  在天津大學執教近70年,彭一剛被譽為(wei) “培養(yang) 大師的大師”。他的學生裏出了兩(liang) 位院士、4位“全國工程勘探設計大師”。

  10月23日,彭一剛安詳地走了,享年90歲。

  “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停滯不前。”彭一剛沒有停止過創新。去年11月,年近九旬的彭先生伏案畫圖的照片及其精美的手繪圖,被天大建築學院老師發到了社交媒體(ti) 上,“準90後院士的設計手稿堪稱藝術品”的詞條衝(chong) 上微博熱搜。那是彭一剛為(wei) 天大新校區太雷廣場做的4幅景觀設計初樣圖。

  彭一剛相信:“先要正己,而後才能正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hui) 對學生的人生觀和為(wei) 人處世方式產(chan) 生重要影響。”這樣的言傳(chuan) 身教影響著一代代的學生。

  彭一剛要求學生為(wei) 人治學要踏踏實實,在他看來,這是成為(wei) “大師”必需的素質。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的畢業(ye) 設計是在老師彭一剛的指導下完成的,很多年後,彭先生提到他的作品時說:“我都覺得很驚訝,那麽(me) 大的4張圖紙,他用鋼筆描繪得極其認真細致,畫得非常精致。”這位在學生時代就顯示出“不凡身手”的佼佼者,日後也成了業(ye) 界公認的設計大師。

  彭一剛渴望培養(yang) 更多的“大師”。天大建築學院的師生,首先都要能吃苦。學生通宵畫圖、老師徹夜改圖,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彭一剛對學生動手繪圖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他也經常會(hui) 從(cong) 方案的構思開始,一步步指導學生修改方案設計,手把手給學生改圖。“電腦可以幫助我們(men) 表現很多視覺形象,但是一名優(you) 秀建築師最原始的想象,還是要靠手頭功夫去激發”。

  彭一剛一生致力於(yu) 建築美學及建築創作理論研究與(yu) 實踐。他生於(yu) 193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屆天津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係學生。那時天津大學正進行八裏台校區的建設,彭一剛等幾名業(ye) 務能力強的學生被選出來參加建設。作為(wei) 天津大學主樓的第九教學樓,其恢宏的中央屋頂就是由他設計並添加的。這次經曆,讓彭一剛決(jue) 定留校任教,為(wei) 祖國培養(yang) 更多的建築師。他一幹就是將近70年,為(wei) 我國培養(yang) 出一大批中青年建築師和建築學優(you) 秀教師。

  彭一剛在教學上成果斐然。他寫(xie) 的《建築繪畫基本知識》《建築空間組合論》和《中國古典園林分析》等書(shu) ,很多榮獲國家級圖書(shu) 大獎。他還撰寫(xie) 了《建築繪畫表現圖》《建築空間組合論》等專(zhuan) 著,其中《建築空間組合論》多次再版,幾乎成為(wei) 高校建築專(zhuan) 業(ye) 學生的必讀書(shu) 目。

  彭一剛的學生、國家體(ti) 育場“鳥巢”的中方設計主持人李興(xing) 鋼說,彭先生寫(xie) 的幾本書(shu) 都稱得上是經典,而經典的背後,是他紮實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比如《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裏的插圖,幾乎全是他現場步測得到的一手資料。

  因在建築創作和理論研究及建築教育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彭一剛曾先後獲得建築界最高獎項——梁思成建築獎和中國建築教育獎。2019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勘察設計行業(ye) 傑出人物稱號。

  作為(wei) 建築學家,彭一剛致力於(yu) 建築美學及空間構圖理論、建築設計方法論、傳(chuan) 統建築文化與(yu) 當代建築創新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滲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學、美學思想,又緊密聯係中國當前的建築創作實踐。

  倫(lun) 敦中國城、山東(dong) 省平度市公園、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彭一剛的眾(zhong) 多建築作品已經成為(wei) 城市一景。

  他把自己對中國建築之美的領悟,糅進為(wei) 母校所做的設計中。天津大學敬業(ye) 湖中有一座“求是亭”,那是彭一剛用“實事求是”的校訓時刻提醒一代代師生,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永無止境。

  博士生李偉(wei) 記得,每次去先生家,總能見到他在一絲(si) 不苟地伏案工作,“逢年過節也不例外”。每當先生創作了新作品,總會(hui) 拿出圖紙與(yu) 大家分享並征求意見。李偉(wei) 說:“先生是把他人生的喜、怒、哀、樂(le) 全部融進了畢生追求的建築創作中。”

  學生們(men) 敬他愛他,喜歡把“彭爺爺”曬在自己朋友圈裏:有時他坐在敬業(ye) 湖邊親(qin) 自監工求是亭複建,有時他大步流星走向建築北館,最多的是他站在教室外盯著牆壁上掛滿的學生設計圖沉思。

  而今年期末,那個(ge) 總是悄悄到教室看圖評圖的老先生,不會(hui) 再來了。

  本報天津10月2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通訊員 趙暉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