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家學者齊聚江西鄱陽湖畔 共謀長江江豚保護

發布時間:2022-10-26 10: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江西永修10月25日電 (劉力鑫)第四屆長江江豚保護日暨第三屆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論壇(以下簡稱“論壇”)25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舉(ju) 行,數位來自相關(guan) 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方式齊聚鄱陽湖之濱,聚焦長江江豚的保護現狀和未來形勢,共謀長江江豚保護大計。

  被譽為(wei) “微笑天使”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現存唯一的鯨豚類動物,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檢驗長江大保護成效和長江生態係統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而位於(yu) 江西省境內(nei) 的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則是長江江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作為(wei) 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yu) 促進會(hui) 秘書(shu) 長傅瓊華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鄱陽湖承載了近半數的長江江豚,被譽為(wei) 長江江豚“最後的家園”,保護好鄱陽湖,就是保護好長江江豚生存的“半壁江山”。“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yu) 促進會(hui) 在鄱陽湖長江江豚保護領域堅持科研、科普相輔相成,踐行研究與(yu) 促進。”

  南昌大學教授胡振鵬以“科學應對特大幹旱,保護鄱陽湖濕地健康”為(wei) 主題,以2022年鄱陽湖特大幹旱特征分析為(wei) 切入點,細致分析了鄱陽湖長期低枯的原因,並提出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十分必要。他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調枯不調洪”“江湖兩(liang) 利”的原則,他認為(wei) 兩(liang) 原則將為(wei) 生存在長江流域,特別是鄱陽湖的長江江豚創造穩定的生存環境。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ye) 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隨著長江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持續深入推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量逐步增加,魚類小型化趨勢得到初步遏製,生物多樣性出現恢複向好跡象,但長江流域江湖阻隔、岸坡硬化、航道維護、航運發展等人類活動影響依然長期存在,長江江豚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yan) 峻。

  針對未來全國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徐跑提出了幾點展望。一是開展人工繁育技術攻關(guan) ,盡快突破技術瓶頸,為(wei) 長江江豚搶救性保護建立“保種屏障”,同時建立長江江豚譜係樣本庫和遺傳(chuan) 信息庫。二是加大生境保護力度,尤其是建立長江江豚應急救護預案。三是加快推進遷地保護,具體(ti) 包括建立新的遷地保護群體(ti) 、推進現有遷地水域基礎條件建設、完善遷地群體(ti) 種質交換機製和適時開展遷地長江江豚野化放歸。四是建立健全保護體(ti) 製。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著重對江西省的長江江豚保護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建議江西省製定《江西省長江江豚保護十年行動計劃》,發布“十年禁漁”之後首個(ge) 省級“江豚保護行動計劃”。二是增強鄱陽湖江豚保護與(yu) 中下遊江豚保護的融合性,支持遷地保護、繁育保護、野化放歸,促進保護融合。三是規範管理各類社會(hui) 組織和旅遊機構在湖區的活動,鼓勵科研和智慧監測係統深度支持江豚巡護和生態旅遊。四是整體(ti) 提升江西省江豚研究和保護的國際影響力,支持國內(nei) 外機構合作研究,推動成立江豚省級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日的論壇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透露,根據前段時間剛結束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初步觀測結果顯示,長江江豚自然種群較2017年(調查)的1012頭有所恢複,宜昌葛洲壩下、黃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和江蘇的部分江段,數量呈現明顯增長,武漢江段等一些過去的分布空白區也發現了長江江豚。“此外,發現母子豚的數量也顯著增加,預示未來種群可能有較大恢複。”(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