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礦山下的“愚公”:二十代人與石雕技藝“打交道”
中新網桂林10月31日電 題:廣西礦山下的“愚公”:二十代人與(yu) 石雕技藝“打交道”
作者 劉俊聰
31日,廣西桂林市靈川縣源口村,這是一座三麵被礦山環抱的小村莊。陽新文正在自家的工作館內(nei) ,用雕刻工具鑿刻著麵前的一尊“石龜”,伴隨著富有節奏感的叮當響聲,“石龜”的麵貌和身上的花紋也愈發清晰。
今年53歲的陽新文是土生土長的源口村人,同時也是陽氏石雕技藝的第二十代傳(chuan) 承人。他的石雕工作館內(nei) 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石雕作品,既有栩栩如生、造型各異的瑞獸(shou) ,也有莊嚴(yan) 威武的各式神像,這間工作館被他命名為(wei) “愚公刻藝館”。
“與(yu) ‘愚公移山’的故事類似,源口村人世世代代都在與(yu) 石頭‘打交道’。因背靠礦山,曆史上許多村民都會(hui) 石匠活,采石和石料加工是源口村的傳(chuan) 統副業(ye) 。”陽新文說。
村中陽氏的石雕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年間,陽新文的工作館內(nei) 仍保留著先祖於(yu) 明代雕刻的石雕作品。作為(wei) 陽氏後人,陽新文自初中以來便對繪畫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他常盯著路邊小攤販賣的漫畫入迷。
“當時會(hui) 為(wei) 一幅喜歡的漫畫買(mai) 下整本漫畫書(shu) ,然後在家慢慢臨(lin) 摹。我最喜歡畫的是便是唐代的‘龍’,隻需用一筆便能將其畫完。”陽新文說。
日積月累的繪畫練習(xi) 夯實了陽新文的雕刻基礎。初中畢業(ye) 後,陽新文開始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祖傳(chuan) 石雕技藝,並於(yu) 1998年開始在桂林“愚自樂(le) 園”從(cong) 事雕塑工作。
在長達9年的工作生涯裏,陽新文與(yu) 來自世界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60多位雕塑家合作,協助他們(men) 完成作品80餘(yu) 件,他也因此切身感受到了中西藝術文化的差別。
“西方的雕塑作品非常個(ge) 性化,呈現方式也非常張揚,會(hui) 更加強調雕塑家的‘個(ge) 人風格’。相反,中國的雕塑作品則會(hui) 更偏向風格和造型的一脈相承,並反映不同時期社會(hui) 製度、農(nong) 耕服飾等曆史背景。”陽新文說。
作為(wei) 從(cong) 新石器時代便開始出現的古老技藝,中國石雕講究造型的精致逼真,是點、線、方、圓等幾何圖形相結合的藝術,其紋式流暢灑脫。
陽新文常選用青石、花崗岩、漢白玉等材質進行雕刻。在圓雕、透雕、高淺浮雕等技法的千雕萬(wan) 琢下,一塊樸實的石頭最終“搖身一變”,成為(wei) 神話人物和花鳥蟲魚等精美石雕。
“在雕刻一組石雕作品時,如欄杆上的‘小石獅子’,它們(men) 的表情神態都不盡相同,是雕刻的難度之一。不僅(jin) 考驗石雕匠人的雕刻功底,也需要對其曆史造型有著深度的把握。”陽新文說。
因石雕技藝出色,陽新文常被周邊村莊邀請參與(yu) 石雕碑刻的製作,他常會(hui) 根據不同村屯的地理特色和風俗文化,打造出與(yu) 之相適應的石雕作品。
如今,與(yu) 石頭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陽新文常把自己比作“愚公”,他希望發揚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將這項古老的技藝繼續傳(chuan) 承。2015年,陽新文被評為(wei) “廣西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每年工作館都吸引不少人慕名前來學習(xi) 石雕技藝。
“與(yu) 大多數傳(chuan) 統工藝品不同,石雕作品是可以保留上千年的。所以每一次鑿刻都是對曆史的記錄,需要認真對待。”陽新文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