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推進“產改”進行時|重慶構築產業工人由“工”變“匠”強磁場

發布時間:2022-11-01 15:38:00來源: 中工網

  融合式培訓為(wei) 職工提檔升“技”賦能

  推進“產(chan) 改”進行時|重慶構築產(chan) 業(ye) 工人由“工”變“匠”強磁場

  【推進“產(chan) 改”進行時】

  原標題:融合式培訓為(wei) 職工提檔升“技”賦能(引題)

  重慶構築產(chan) 業(ye) 工人由“工”變“匠”強磁場(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仕強

  自2017年重慶啟動“產(chan) 改”以來,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5年來,全市技能人才總量增加126.5萬(wan)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增加54.5萬(wan) 人,建設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86個(ge) ,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691個(ge) ……

  重慶是製造業(ye) 重鎮,產(chan) 業(ye) 工人是重慶製造的核心力量。近來,在推進“產(chan) 改”工作中,重慶聚焦思想引領、建功立業(ye) 、素質提升、地位提高、隊伍壯大等重點任務,完善各項製度,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提檔升“技”賦能,讓他們(men) 成長有通道、建功有舞台,構築起產(chan) 業(ye) 工人由“工”變“匠”的強磁場。

  製度保障激活“一池春水”

  “健全的‘產(chan) 改’製度、工作機製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重慶市推進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領導小組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17年以來,重慶出台了關(guan) 於(yu) “產(chan) 改”的製度文件80餘(yu) 項,其中,大部分文件都聚焦提升產(chan) 業(ye) 工人地位、打破成長“天花板”。

  為(wei) 保障產(chan) 業(ye) 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重慶出台了一係列文件,推動產(chan) 業(ye) 工人代表有序參與(yu) 治理。

  “公司凡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決(jue) 策,都要經職代會(hui) 討論通過。”重慶聯交所集團職工林琳說,“我們(men) 的知情權與(yu) 參與(yu) 權、表達權與(yu) 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得到保障後,便從(cong) 被動參與(yu) ‘產(chan) 改’變為(wei) 主動融入。”

  記者注意到,在各項製度的保障下,重慶產(chan) 業(ye) 工人中的技能人才擔任各級黨(dang) 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計3800餘(yu) 人,2名產(chan) 業(ye) 工人任重慶市總工會(hui) 兼職副主席,7名一線職工任市級產(chan) 業(ye) 工會(hui) 兼職副主席。

  重慶還持續在產(chan) 業(ye) 工人教育、培訓、使用、評價(jia) 等領域下功夫,用製度打破他們(men) 成長的“天花板”。

  西南鋁集團工會(hui) 副主席文方介紹,去年2月,該集團在重慶人社局完成了職業(ye) 技能等級評價(jia) 機構的備案,並開展了職工職業(ye) 技能等級的認定,目前已完成了3000餘(yu) 名職工的等級認定。

  重慶與(yu) 教育部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推動重慶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hui) 建設的意見》,探索技能型人才強市新路徑,製定全市職業(ye) 技能鑒定評價(jia) 機構評估辦法等製度文件17個(ge) 。

  “融合式”培育助職工提檔升“技”

  “目前,九龍坡區擁有技能人才13.63萬(wan) 人,占全區勞動者總量的37.07%。其中,高技能人才5.31萬(wan) 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8.96%。”這是重慶市九龍坡區開展“產(chan) 改”工作以來,交出的人才“答卷”。這也是重慶各區縣、產(chan) 業(ye) 工會(hui) ,開展線上、線下、校企攜手等“融合式”培育人才的縮影。

  九龍坡區總工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張堯介紹,經過摸索,九龍坡區以實施“巴渝工匠2025行動計劃”為(wei) 牽引,以創建“巴渝工匠創新發展聚集區”為(wei) 抓手,激發各方培訓動力,整合院校、企業(ye) 、社會(hui) 等優(you) 質資源,並借力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打造了多元化、立體(ti) 化、融合式的職業(ye) 技能培訓平台。

  目前,九龍坡區的技工院校與(yu) 40多家企業(ye) 開展校企合作,探索共建基地、車間進校、企業(ye) 專(zhuan) 班、教學工廠等合作機製。為(wei) 抓好技能培訓的統籌協調,該區還實施了“學校班主任+企業(ye) 教管員”的“雙班主任”管理。

  得益於(yu) 線上線下、校企深度融合的培養(yang) 模式,重慶年青一代產(chan) 業(ye) 工人技能水平、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截至2021年底,重慶開展補貼性培訓179萬(wan) 人次;推動校企共建市級公共實訓基地10個(ge) 、技工院校實訓基地135個(ge) ;開展數字技能相關(guan) 新職業(ye) 培訓5萬(wan) 餘(yu) 人,全市數字技能人才達65萬(wan) 人。

  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們(men) 團隊的競賽項目‘核電焊接過程控製及工裝優(you) 化’,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經將焊接成本降低了20%左右。”日前,重慶水泵廠有限責任公司容器車間計劃員劉光榮在交流群中發出了這樣一則信息。“繼續攻堅,爭(zheng) 取擴大‘戰果’。”團隊另外一名成員回應道。

  類似的對話還在川渝兩(liang) 地多個(ge) 機電企業(ye) 上演。重慶市機械冶金工會(hui) 主席胡春曉說,今年5月11日,川渝兩(liang) 地工會(hui) 通過競賽為(wei) 兩(liang) 地產(chan) 業(ye) 工人交流互動、成長成才鋪路。在胡春曉看來,組織勞動和技能競賽無疑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作為(wei) 重慶汽車產(chan) 業(ye) 的領軍(jun) 企業(ye)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公司級、省部級、國家級的高技能競賽機製,承辦、參加“振興(xing) 杯”全國青年職業(ye) 技能大賽、重慶市“巴渝工匠杯”等各類省部級以上賽事45項。

  “企業(ye) 在由‘製造’變為(wei) ‘智造’的過程中,競賽項目也從(cong) 傳(chuan) 統領域逐步向電動化、 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領域轉化,各類競賽累計吸引9萬(wan) 餘(yu) 名產(chan) 業(ye) 工人參賽,是公司技能人才發掘、培養(yang) 的‘孵化器’。”該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工會(hui) 主席袁明學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重慶已探索形成了具有重慶特色的勞動和技能競賽體(ti) 係,在全國首創“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網上勞動和技能競賽,累計吸引企業(ye) 3600家、職工410萬(wan) 人次參與(yu) ;探索開展成渝地區區域性勞動和技能競賽,覆蓋川渝地區近200萬(wan) 名職工……10名一線產(chan) 業(ye) 工人在競賽中斬獲“中華技能大獎”,培育出“全國技術能手”271人。(中工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