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自然》:如何在“天宮”玩轉科學

發布時間:2022-11-03 10:26:00來源: 科技日報

  研究空間生命機理、微重力影響、火焰燃燒……

  《自然》:如何在“天宮”玩轉科學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第三個(ge) 艙段也是最後一環的夢天實驗艙,10月31日在海南搭乘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此次任務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的收官之戰。

  英國《自然》雜誌在10月28日的報道中指出,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未來十年,科學家們(men) 將在“天宮”開展1000多項實驗,其中有些實驗會(hui) 試圖重現在國際空間站上獲得的結果。

  新“科學遊樂(le) 場”

  中國天宮空間站的第三個(ge) 也是最後一個(ge) 模塊——夢天實驗艙搭乘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從(cong) 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起飛。夢天實驗艙發射後與(yu) 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三艙形成T字構型。

  《自然》雜誌報道稱,“天宮”是軌道上唯二的實驗室,預計使用壽命為(wei) 10年,在這段時間內(nei) ,科學家們(men) 將在天宮空間站開展1000多項科學實驗,其中包括研究微重力對活組織的影響以及火焰的燃燒情況等。

  澳大利亞(ya) 格裏菲斯大學太空技術研發專(zhuan) 家保羅·德·索薩表示,建造空間站是一項巨大的成就。“這太棒了!天宮空間站為(wei) 中國研究人員開辟了一個(ge) 新的科學遊樂(le) 場。”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主任張偉(wei) 研究員對《自然》表示,目前已有超過25個(ge) 研究項目正在天宮空間站開展,其中包括研究微重力對植物細胞、骨骼和肌肉以及熔融材料的影響,還有蛋白質結晶實驗。

  中國航天員已將包括苜蓿、燕麥和真菌種子在內(nei) 的約12000粒種子帶到天宮空間站,會(hui) 將它們(men) 暴露在宇宙輻射和微重力下6個(ge) 月,然後於(yu) 明年4月送回地球種植。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也報告說,今年7月下旬,在問天實驗艙種植的水芹和水稻幼苗已經開始發芽。

  驗證ISS結果能否重現

  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主要開展的研究領域不同。問天實驗艙已經於(yu) 今年7月發射,主要是麵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支持開展多種類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在空間條件下的生長、發育、遺傳(chuan) 、衰老等響應機理研究;而夢天實驗艙主要麵向微重力科學研究。

  《自然》網站在報道中指出,天宮空間站上有20多個(ge) 小型實驗室,配有離心機、溫度低至零下80攝氏度的冷卻室、高溫爐、多個(ge) 激光器和光學原子鍾。這些設備都將用於(yu) 進行類似於(yu) 在國際空間站(ISS)上開展的實驗,包括研究長期身處近地軌道對宇航員健康的影響,如何防止各種材料發生火災,以及氣體(ti) 的量子特性等。位於(yu) 空間站外部的3個(ge) 設施將有助於(yu) 研究宇宙輻射對植物和微生物產(chan) 生的影響。

  德·索薩表示,新的空間實驗室的到來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重複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實驗,以檢驗結果是否可以重現。

  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天體(ti) 物理學家布拉德·塔克對《自然》表示,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也可進入這個(ge) 軌道實驗室“玩耍”。中國通過與(yu) 聯合國的一個(ge) 合作項目,選擇了9項國際實驗前往這個(ge) 科研前哨基地,這些實驗由日本、俄羅斯、印度和墨西哥等國的研究人員開發。(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