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
新華社武漢/日內(nei) 瓦11月3日電(記者李鵬翔、陳俊俠(xia) 、喻珮)長江之濱武漢、國際會(hui) 議之都日內(nei) 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3日在兩(liang) 地舉(ju) 行跨國連線新聞發布會(hui)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國際司副司長胡元輝介紹說,此次大會(hui) 期間,《濕地公約》秘書(shu) 處將向25個(ge) 新晉“國際濕地城市”頒發證書(shu) ,屆時全世界4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據13個(ge) ,數量居各國第一。
“這是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他說。此次,中國合肥、濟寧、重慶梁平、南昌、盤錦、武漢、鹽城被列為(wei) 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2018年,哈爾濱、海口、銀川、常德、常熟、東(dong) 營是首批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
《濕地公約》是致力於(yu) 濕地生態係統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間協定,首次於(yu) 1971年2月在伊朗拉姆薩爾簽署。目前,締約方已發展到172個(ge) 。由公約認證的“國際濕地城市”讓更多地方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保護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積極履行公約義(yi) 務。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秉持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保護修複濕地生態和水環境,充分展現負責任生態大國形象。
國家林草局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至今,中國新增和修複濕地80餘(yu) 萬(wan) 公頃,目前擁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國家重要濕地29處、省級重要濕地1021處。
今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更是釋放了鮮明信號:加強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yi) ,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國的情況令人振奮。”《濕地公約》秘書(shu) 長穆鬆達·蒙巴在瑞士格朗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當其他締約方看到這種引領作用時就會(hui) 明白,濕地保護有利應對氣候變化,也有利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次大會(hui) 將於(yu) 11月5日至13日在武漢設置主會(hui) 場。這是大會(hui) 首次在中國舉(ju) 辦。《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hui) 主席、北京林業(ye) 大學教授雷光春等專(zhuan) 家表示,這體(ti) 現國際社會(hui) 對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肯定,中國深度參與(yu) 《濕地公約》事務和國際規則製定,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修複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清晨的武漢沉湖國際重要濕地,數以萬(wan) 計的冬候鳥在晨露彌漫的水草間覓食。監測員馮(feng) 江說:“10年來,沉湖鳥類從(cong) 160多種增至277種。希望下一個(ge) 10年,沉湖為(wei) 國際濕地城市與(yu) 全球濕地保護提供更多的科研依據。”(參與(yu) 記者:劉曲、吳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